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艺资讯

首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近日发布

核心提示:首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近日发布

首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近日发布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系社科文献“皮书”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共分为总报告、工具篇、行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总报告集中了课题组对文化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观点,重点对2016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提炼和总结,认为: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金融得到长足发展的一年,社会对文化金融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文化金融在各个层面都有新的亮点,但也因为政策和金融环境因素,文化金融发展在局部领域迎来了调整期。

报告部分内容

总报告3:2016年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状况综述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金融得到长足发展的一年。社会对文化金融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了,文化金融在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国力三个层面都有新的亮点,但也因为政策和金融环境因素,文化金融发展在局部领域迎来了调整期。下面就政策环境、机构实践、产业分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对2016年的文化金融发展做一分析 。

(一)文化金融政策实施开始深入,相关政策形成导向性影响

2014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在2016年得到进一步落实。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各省市率先落实文件精神,北京、南京、深圳等地的文化金融合作项目纷纷落地,形成了数个全国性文化金融中心城市。但该文件的一些重要“节点”还未落实,如国家文化金融合作实验区虽在今年经过数轮研讨,并有方案进行征求意见,但一直未落地。2016年,未有新的国家级专门性的文化金融政策出台,但这一年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及政府机构改革动态对文化金融的发展走向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至2015年,每年专项资金总额约为50亿元,累计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亿元,支持项目3533个。用于扶持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2016年5月,财政部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除保留部分资金继续用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宣传文化部门确定的重大项目外,取消一般扶持项目,重大项目征集和评审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商务部直接负责。专项资金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据财政部负责人介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资金分配方式,优化资金投向,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下一步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将是“扶强扶优”,而不是“扶贫扶弱”,将会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要发挥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群策群力破解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困境。要推动中央文化企业建立体现文化特色、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就文化金融发展而言,这一思路将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与文化金融市场、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将形成上下联动、多层互通、功能互补的格局。

2016年7月,中宣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意见》,文件的关键词是“文化例外”和“分类施策”,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大框架下,充分体现文化例外要求,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相衔接。意见将国有文化企业分为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传播渠道、投资运营和综合经营五类企业,其中“投资运营类企业”的分类表述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很多原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但仍然难以为继,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专注于内容制作但又无法与市场对接。利用国有企业的特殊的资源优势,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可以从内容制作者向资本运营者转型,而不拘于不擅长的产品市场领域,实现以管资产的方式管文化的新模式,并成为文化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这种转变,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展并得以实现,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将得到提升,不啻为一个重大转折点。

2016年4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评协[2016]14号),这个文件虽然由行业协会发布,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意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一直是文化金融和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重大难题。没有良好规范的评估体系,文化资源资产化、文化资产证券化等命题都难以解答。这一指导意见在“操作要求”、“评估方法”和“披露要求”上着墨很多,体现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虽然在可操作性上受到质疑,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文化领域被纳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推广范围,并在政策保障中特别提出“做好金融服务”。 随着国家将文化领域纳入PPP战略版图中,文化金融关注这一领域也将分流更多的资本。总体上,文化金融与国家战略及新的文化经济活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第二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中,文化类项目(文化、旅游、体育)共15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2016年6月7日,财政部联合20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通知》(财金函[2016]47号),并于10月13日发布了第三批示范项目名单。其中文化类项目数(文化、旅游、体育)达到31个,总投资规模约400亿元。

另外,201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法律、政策文件中,对相关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都做了明确阐述和规定。其中,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是首部以国家立法形式制定的产业促进法规,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文化金融方面,该法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为从事电影活动以及改善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服务,依法开展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并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国家鼓励保险机构依法开发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产品。国家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向电影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对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公告的电影的摄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

2016年11月,财政部将原教科文司的文化处与中央文资办合并,成立文化司,文化司“承担宣传、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部门预算和相关财政资金、资产管理工作,拟订相关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负责旅游发展基金预算管理”。从文化司的职能涵盖范围看,“大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视角已经越来越明朗,突破文化领域行业壁垒和局限的整合思路,使文化金融在服务范畴上有了新的视角。

(二) 金融中介机构进入调整期,债权类、风险管理类平稳,直接投融资市场依旧火爆

1.债权类文化金融

债权类文化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主战场,虽然多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很大增长,但与文化产业规模仍然不匹配,这种状况在2016年未有实质性改变。早在2012年及以前,国开行、工行、建行、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先后和文化部签署协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集中推荐机制。2015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银行贷款余额约2458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5.7%,高于总体增长率。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国开行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1000亿元,工商银行为452亿元,农业银行为101亿元,中国银行为145亿元,建设银行为202亿元。2016年,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原文化金融服务的佼佼者对其文化金融业务部门有所调整,预示着银行业对市场化文化项目的重新审视。

此外,随着信托业整体情况的下滑,文化信托业务也受到重大影响, 2010—2016年各大信托公司发行了108支文化产业相关的信托产品,2016年只有四只。文化产业融资租赁,主要指文化创意企业以自身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为载体,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融资,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最后,2016年文化产业信用债发行支数为62支,占全部债券发行比例的0.22%,文化产业信用债券发行无论从规模还是从金额上,占比都还比较小。

2.股权类文化金融

主要包括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两个部分,从大金融角度上看,这类金融是直接融资部分,已经成为文化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2016年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产业并购和企业上市方面依旧抢眼,文化金融的主体下沉、直融为主的总体趋势明显加快。其中,2016年新增股权投资基金披露的募资总额3022多亿元;新三板挂牌的文化类企业呈井喷态势,共有818家企业成功挂牌,占文化企业历年挂牌总数的63.96%;2016年共有26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交易,相比2015年上市节奏有所放缓。2016年上市文化企业融资步伐明显加快,融资金额较往年显著增多。截止到12月末,上市文化企业共参与126起融资事件,比2015年同期多出55起。累计金额已高达2038.9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融资总额高出1000亿元。

3.风险管理类文化金融

风险管理类主要包括文化保险和文化担保。首先,三家推动文化保险创新的代表性保险公司,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据人保财险自己的不完全统计,其2016年保费收入2300万元,提供风险保障454亿元。但客观来看,根据推算,即使在最大口径下,2015年文化保险的规模占整个非寿险市场规模的比重也不到1%,显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保险领域,这种状况在2016年未有大的改观。所以,目前我国保险业对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其次,就商业性担保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担保机构大多数规模较小,甚至很多机构注册资本只有几十万元,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不强。。近些年全国已有多地政府搭建或计划搭建融资担保平台,不过专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担保的平台仍不多。另外就政策性担保看,根据调研,我国在文化担保领域还有实质性的进展,一些以文化担保为名的企业开展的担保服务涉及文化会展、广告等领域,但规模都很小。

(三) 电影等主要行业的文化金融服务与资本市场有喜有忧,内容产业的文化金融呈现一些典型的文化金融特征

1.电影金融

2016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为457.12亿元,与2015年相比略有增长,并未实现年初业界的市场预期。虽然和中国电影国产片“大小年”现象有关,但总体判断是:我国电影产业资本市场开始进入理性的调整期。金融服务形式开始丰富起来,版权预售、版权质押、电影众筹、保底发行等形式开始精细化,但也出现了诸如虚假票房等乱象,“明星证券化”现象也受到限制。作为电影金融经典模式的完片担保模式在2016年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没有成功案例。2016年,共有108家影视类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国有电影公司中影和上影相继在主板上市,但影视股成为A股下跌的重灾区。电影企业以并购为手段积极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2016年,以万达为代表的国内资本在海外电影市场的出手频频引世界关注,中国影视产业对外收购总额达到63.9亿美元。

2.艺术品金融

2016年,我国艺术品金融发展处于政策规范和市场调整时期。2016年相关部委颁布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文物拍卖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艺术品金融发展起到了规范和促进的作用。2016年,艺术品质押贷款市场、私募基金市场、保险市场波澜不惊,邮币卡市场规模进一步放大,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邮币卡电子盘成交总额达到39859.4105亿元,为前一年成交总额的2.8倍;成交总量为362.3572亿个,接近2015年成交总量的2.9倍。其他典型事件有:建信信托与青年艺术100联姻,推出了期限为12个月的艺术品消费信托;中国泰康人寿保险集团耗资约2亿美元购买苏富比的股票,持有苏富比13.5%的股份。

3.出版发行产业资本市场

出版发行行业(产业)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风险投资基金从2010年开始对出版发行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一大批国有或民营的图书出版集团陆续登陆资产市场,2015年,中国图书及期刊出版营业收入为1023亿元。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受到巨大挑战,至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403.9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长30%。2016年的出版发行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总计有1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并有2家企业在主板IPO上市,有6家企业共发行8只债券融资;但在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中,出版发行业资本运作陷入停滞,2016年仅有2起股权投融资与3起并购案例,说明传统出版行业由于资源集中性受到资本追捧的同时,正在向数字化和上下游布局,也表明该行业急需转型以应对新的形势。

4、新媒体产业资本市场

新媒体产业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并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形态,这一产业的投资热潮已经持续近二十年。2016年对于新媒体产业来说非常关键,一是国家在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方面加快了步伐,以“两微一端”为标志,很多国家级媒体开始在新媒体领域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国家在新媒体监管和规范方面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据新元文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显示,2016年我国总计发生103起新媒体股权投融资案例,涉及资金总规模为46.61亿元;新媒体业并购事件仅有6起,涉及资金总额约为155.26亿元;挂牌新三板的新媒体企业有6家。比较特殊的是,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产业业态,2016年“网红”以全新形式吸引力投资人的注意力,但呈现昙花一现的趋势。

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这一层面的文化金融形态最具典型性。由于监管的加强,内容产业的文化金融总体上呈现收紧态势,在内容产业链投资方面亮点不多,但以2016年以IP为题材的投资继续火热,贯穿于所有内容开发和投资领域,大批“囤积”的IP在2016年走向市场。IP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概念,是借用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知识产权,而是一种具有系统开发潜质的优质版权。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夏季峰会以“IP金融”为主题展开了研讨,专家认为IP是版权的特殊表现形式,同时IP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版权金融形态具有阶段性意义。总体上,虽然在内容产业的金融服务还未形成完善体系,但因为在此领域的直投市场火爆和IP现象的出现,这一领域在2016年依旧呈现了文化金融的典型特征。

(四) 金融科技发展与互联网金融整治相互交织影响互联网文化金融发展,区块链应用成为2016年的新亮点

2014年以来,随着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金融发生更加紧密的关系。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带来了新金融平台,这种平台横跨了各类型文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对金融工具进行了横向整合,在新平台上实现融通、增值、风险管理、价格信号等金融功能,文化金融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必将惠及文化产业发展,这种影响具有共性。另一方面,一种以文化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如文化众筹,开始迅速发展,形成“互联网文化金融”形态。

但是随着文化金融的创新,风险控制与管理也日益重要,规范性和创新性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016年4月开始的国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也带来了“规范和创新的平衡期”。国家对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形式资管等进行了重点整治,不仅限制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文化产业的服务,同时专门的互联网文化金融平台如很多文化类众筹平台受到影响,尤其是股权众筹部分。2016年,由于互联网金融整治周期到来,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没有大的增长,局部萎缩明显。

例如,2015年全国文化类众筹融资事件为1959起,募集金额为11.74亿元;2016年全国文化类众筹融资事件为2602起,募集金额达到14.37亿元。“百发有戏”和“娱乐宝”在几个电影众筹项目风光无限后亮点寥寥,娱乐宝计划向衍生品开发和股权众筹延展,“阿里鱼”公开亮相,希望建成全球最大的IP授权交易市场。以南京金电文创与南京银行科技文化支行等南京各文化银行共同设立的“文化征信贷”为代表的大数据金融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同样在文化产业一些领域的渗透有所加深。与文化产业相关的P2P平台整体受到政策影响,一些不规范平台浮出水面。2016年3月,《叶问3》曝出票房造假事件,最终使得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旗下的P2P平台——当天金融、趣豆理财、菜苗金融、玖玖金服等均出现问题。

在2016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对正在形成的互联网文化金融业态有一定的抑制,但同时,金融科技对文化金融的影响和互联网金融整治的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区块链技术和文化金融的结合成为2016年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亮点。根据公开信息,至2016年年底,披露与文化产业领域区块链应用相关的签约开发项目有十几个,少量项目宣称开始落地实施。2016年8月举办的中国区块链产业大会上特别设置了文化金融分论坛,区块链专家和文化产业专家们共同就区块链技术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讨。2016年10月18日,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成立大会暨首届开发者大会”上,工信部组织编写并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专设“文娱应用场景”板块。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新年峰会上,乐视金融区块链实验室创始人、CCF50区块链工作小组副组长高林挥发布了“CCF50文化区块链社会蓝图”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打造社会化公益性文化区块链应用生态圈。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科技界对文化产业的高关注度,使2016年成为文化区块链元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