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以文会友,以诗怡情

核心提示:以文会友,以诗怡情 -------祝雪俠评论集读后 郑复聪 《祝雪侠评论集》出版了,作者祝雪侠出生地是陕西咸阳市武功县。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古代文化集中的地方,八百里秦川,西到宝鸡,东达潼关,滥觞出与黄土地一般厚重的农业文明,和与之相匹配的文

以文会友,以诗怡情

-------祝雪俠评论集读后

 郑复聪

《祝雪侠评论集》出版了,作者祝雪侠出生地是陕西咸阳市武功县。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古代文化集中的地方,八百里秦川,西到宝鸡,东达潼关,滥觞出与黄土地一般厚重的农业文明,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学、哲学、绘画、戏曲、民俗。每一个热爱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需要到这块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不忘初心、慎终追远,守望传统,开拓未来。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武林高手华山论剑,王维垂钓辋川,杨贵妃沐浴华清池,李白醉酒曲江池,道家切磋楼观台,姜太公垂钓渭滨,后稷武功教民稼穑,皇帝问道崆峒山,伏羲卦台山制八卦-------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众多的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

文化和文明是需要积淀的,陕西及其甘肃等周边地区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厚重、沉雄、大气、执着、粗狂的关陇文化以及渗透着这种文化特质的民俗、民风、饮食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培养和成就了一批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可以说,这是以片传统文明的圣地,是成就作家、诗人的沃土。

文学是圣神的事业,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文学是历史形象化的补充。八十年代初,文学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要鼓吹者,当时主流媒体整版刊登伤痕文学作品,一些作家诗人在校园里演讲,文学作品改编成的话剧、电影风靡一时,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如沐春风、记忆犹新。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变化,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拿年薪的官员、企业老板、影视明星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文学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了,尤其是大众传媒的更新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安静地坐下来读一本散文品一首好诗的人越来越少,作家成为一个并不煊赫的职业,以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感慨:我得的奖金在北京三环内买不来一套大房子。然而,从来就有追梦的人,有执着于文学的人。青年诗人、评论家祝雪侠就是这样一位来自于黄土地、北漂十多年、在诗歌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追梦人。写而优则评,最近又在作家社出版了《祝雪俠评论集》。

写诗是形象思维,评论是理论思维,能实现两种思维的转换,需要有较强的文化根底,祝雪侠的评论既有对评论对象的整体把握,如作者的整体创作特点,又能列举作者作品的精华部分举例评析,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的整体结合。同时,她的文笔朴素中见淡雅,娓娓道来,具有散文的笔调,显现出一个女性诗人评论家的细腻与才情。虽无学院派的引经据典,却有作家诗人的随意与情愫。

这本评论集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知人论世。文学是人学,每个创作者的作品既是在写社会,也是在写自己,其作品无不打上个人性情与经历的烙印。祝雪侠的评论往往不仅仅评作品,而且写作家本人的一些特点、经历、性格特点,以此为契机触及作品,使人有完整的印象,叙事、描述、评论相互结合。

涉及面广是这本评论集的又一特点。所评论的对象有文学界的领导,著名作家,也有一些圈外人不大熟悉的作者和文朋诗友,还有一些从事其他工作业余搞创作的人士,还有一些文艺、文化、新闻界的管理者、专家,不仅是文学评论,也是文化评论。

最后,引用诗歌理论家吴思敬的话作为总结:祝雪俠的评论文章,能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形象感受与抽象思辨的统一。

                                   

                                                                                                                                     2019年4月11日

 

作者简介

郑复聪,甘肃庆阳人,1962年10月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铁道党校从事文学、高级讲师、写作教学。兼任北京广播电视报评论员,天水孔子文化研究院理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