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利剑正辟开那些涌动的暗冰
——读白庚胜先生的现代诗有感
小 语
你是被春天梳理得一丝不乱的田园,
软软的风,
湿湿的雨,
黄黄的菜花,
还有那桃红与李白,
都被纤腰的蜜蜂,
织缀在山青水绿的苗绣。
——《苟坝随想》,摘自2019年4月12日《解放军报》
读着白庚胜先生的诗,我听见一把利剑在阳光下辟开一些暗动的冰。
白庚胜博士在我心目中不完全是一位诗人的形象。
他干净洒脱、黑白分明、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再加上口才颇好,所以,我更愿列他进文化学者或者美学家范畴,翻开他学富五车的人生阅历和著作等身的研究方向,诗人之“大包容”常被随处可安,但用在白庚胜博士的身上,妥与否,才疏学浅的我把握不大。
真正把白庚胜先生当诗人,是在2019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是在聆听了他解读习近平总书“培根铸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用精品奉献人民”之后,面对《人民日报》记者,他说了一句让我无法忘记的活,他说:“大凡中央和全国最重要的会,党中央总书记第一站到哪,就证明那个地方需要鼓劲,需要提升,需要为其点拨更广阔的发展方向……而今年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是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作了重要讲话,就足以说明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对这个界别的高度重视,更直接点,就是这个集体需要更大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笔者是聆听完白庚胜先生长大四十分钟的哲理与诗意解读过后,再沿着白庚胜先生的诗作开始溯源的,方感觉到他的诗才美到了极致。
纳西族的文化不高也不低,
它东通中原、西贯印藏与欧美,
海纳百川却不丧失灵魂就很好。
纳西族的品质不雅也不俗,
它外朴内秀、深厚沉雄,
大方大度就很好。
纳西族的力量不强也不弱,
它开过天、辟过地,
曾经移山填海,
一次次浴火重生就很好。
纳西族对人不卑也不亢,
它平等待人、决不势利就很好。
纳西族处事不热也不冷,
除了重情重义还讲理讲德就很好。
纳西族的性挌不快也不慢,
它享受生命慢慢吞吞而创造生活争朝夕就很好。
纳西族的气度说凡也不凡,
勇于牺牲、无所畏惧就很好。
……
一首荡气回肠的佳作《纳西族》,在一气呵成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作者对自己民族的“爱”,这是一种大爱。字字珠玑的文字中,流淌出诗人对自己民族图腾般的美学陈述,既呐喊出自己民族的精气神,点题民族的“元亨利贞”,并后半部分“点题”出“滴滴热血滳滴忠,只与祖国共存亡。” 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铿锵有力。
同时,他的《金川之行》以“三月金川”的妩媚,意象“景”“致”“情”“梦”,那是叠响出一幅民族之花的画卷,如一串说话的珍珠穿起高原雪山的三月,能摸摸到蓝天与雄鹰,能听见那里父老的心跳:
三月金川,
片片梨花都被点亮如灯,
张张房顶都陶醉得通红,
藏歌汉乐响彻宵宵。
三月金川,
雕楼从寒冬伸直腰杆,
两岸被座座桥梁手拉着手,
雍仲拉顶金光闪烁。
金川三月,
绿水向丹巴流去,
花阵向马尔康进发,
日出与月落我行我素。
三月金川,
沟沟壑壑都在做容纳夏雨的愿想,
村村寨寨都在做收获秋果的美梦,
家家户户又在盘算除夕的团圆。
五千年文化的长河,“家”之诗汗牛充栋,美不胜书。白庚胜先生在一首《出嫁》中将“家”“爱”“情”“不舍”“祈福”表现得淋漓尽致,远离苍白无力,每读一次总让人泪眼婆娑。尤其是对“出嫁”时父母心酸的刻画与心灵慰藉堪称完美。
《出嫁》
——女儿出嫁感怀
出嫁不是出家,
只从旧巢飞向新窝;
出嫁不是出行,
飞鸟永远眷恋旧林;
出嫁不是出走,
怎能走出父母亲的牵挂?
出嫁不是出差,
决非为了一时之计;
出嫁不是出世,
只会让人深入人间烟火;
出嫁不是出访,
怎会那么轻松自在、浪漫洒脱?
出嫁不是出局,
只是去编织新生活的网罟。
出嫁是出生,
生命又经受一次庄严的洗礼;
出嫁是出发,
万里长征由斯启程;
出嫁是出列,
足以走上疆场奋力一战;
出嫁是出鞘,
一任群魔在满地狂舞;
出嫁是出彩,
从此里里外外、八面生风;
出嫁是出色,
且去生儿育女、创造世界。
出嫁啊出嫁,
破涕为笑、红妆朝霞,
建设家园、延续生命,
开始一次壮丽的出征!
出嫁啊出嫁,
不可出差、不能出轨,
其乐融融、甘之如饴,
正当一回激动人心、万众瞩目的出场!
出嫁啊出嫁,
方向既定、拥抱大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一番满载而归的出航!
出嫁啊出嫁,
不畏风雨、踏平坎坷,
气势如虹、完胜在望,
绝对是一度坚贞不渝的出师!
……
诗之《大海》,又一下子让人触摸到诗人在娓娓道来中的爱国之情中,把内心深处的所有细胞倾注给了属于自己骄傲的母亲和祖国。他写道:
为温馨的家园诗意,他情真意切。
为坦荡的人生抒怀,他一马当先。
因为我是大海,
我执著于不息的运动、思想,
决不折服于乌云的禁锢。
我的海面明白如镜,
只是蒙上神秘的蓝纱。
我的海风时柔时刚,
总在峭壁上契刻爱情的永恒。
我的海霞朝朝暮暮,
只为真诚与友谊
披红挂彩。
我的海底暗流汹涌,
储藏着不可思议的能量。
……
诗人站得非常高,提着一把剑在辽阔中行走,凭着人生之感悟与学研路上的艰辛,他看透和看清这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心房,而每一个细胞如何发出自己最清晰的声响,诗人一直在思考,然后他以“感恩”为主线呐喊出对这个时代的强音,他说:
我喜欢被压迫,
否则我便失去动力;
我不怕被凌辱,
它唤醒我捍卫做人的尊严;
我迎接挑战,
它让我血性不灭;
是炮火与硝烟,让我懂得和平的珍贵;
我享受和谐,
要荡涤一切不平、嫉恨与污泥浊水。
于是我学会感恩,
象花叶之于大地,
粉身碎骨也要回报生命的源头;
似羔羊之于乳母,
跪谢绵绵不绝的养育之恩;
象航船之于灯塔,
不忘暗夜沉沉中的指引。
有了感恩,
我便找到了自己在天宇间的位置,
也在错综复杂中游刃有余,
更打开与佛祖息息相通的秘钥;
我才傲然不群、遗世独立,
我才先天下之忧而、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才精鹜八极、志存高远,
我才宁折不弯曲、立地又擎天!
……
当然,诗无足金。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说:“白庚胜先生的诗,别人无法学来,因其哲理与文化高度让人望尘莫及,他找到的路径将知识点与诗意一碰撞,定会喷发……但在每一首诗的标题上如果尽量思考更成熟一些,适当增加陌生感,方更妙”,笔者有同感。
此时,我必须回答我自己提出的“白先生不太像一名诗人”的伪命题。迅速给自己纠偏,答案是:白庚胜先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文化学者,亦是一名优秀诗人,满身的、从血液里淌出的“正”气如虹、诗性如歌。
最后,我不禁要说,当今如此多的诗人中,又添一位在“画像、立传、明德”上将诗学、意境与知行“合一”的好诗人,这是新时代文艺家们全心全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此时,我看见诗人白庚胜在如此美妙的世界里,提着一把正义的利剑以诗观正。
附1:白庚胜简介:著名文化学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总顾问,博士后。
附2:小语简介:本名杨杰,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贵州诗人》主编。“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执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