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余味方入妙 ____何明生先生五绝浅析
江岚
北宋诗人梅尧臣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第一句谈的是如何写景,第二句所谓“不尽之意即“余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此处“余意”不如称作“余味”更为贴切。因为这里的“意”还只是作者之“意”,当诗作进入鉴赏环节之后,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关注的乃是整首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味”,至于作者单纯主观的“意”在这里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其次,从章法上来说,写景还只是“起、承”前两个属于铺垫的阶段,只有“余意”才进入“合”的阶段
,便是结句要达到的效果,不过,结句能否达到饶有余味的效果,也离不开一“转”之妙
,转得好,则余味足,转得不好,余味或许就出不来,当然,结句本身的好坏才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古人把一首诗分作三段,分别形象地称作凤头、猪肚、豹尾,可见结句之重要,结句收得稳,全篇便立住了,否则,整首都要为之减色。总之,一首诗有没有味,既在乎整体之铺垫,更在乎结句之匠心,然不管是整体还是结句,总之,诗有余味方入妙。
诗有余味方入妙,这对于我国古典诗词各种体裁来说都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但具体到各个体裁,其适用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五、七言古篇幅既长,容量又大,作者之所以选此两种体裁,当然希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五、七言古讲究的是铺陈翔实、议论精到,七古更须配以充沛的气势,方称合作,至于有没有余味,有多少余味,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诗有余味方入妙”主要是针对五律、七律乃至五、七言绝这些短章而言,其中又以五、七言绝最为紧要,因为五、七言绝篇幅有限,必须以少胜多,以简御繁,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事实上又不可能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就只能说一大半,留一小半,这一小半便付之言外,留给想象了,若验之以何明生先生的五绝,可知此言非虚。
何先生这数十首诗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五绝之饶有余味。比如《大洋洲公园》:
往昔为河道,如今乃绿洲。
若干年以后,此地或成丘。
文字简净,语调平淡,而对大自然乃至人世深沉的沧桑感喟尽在言外。
又如《杨家坪林场小憩》:
数峰云袅袅,一水绿幽幽。
独坐青崖下,听蝉声渐收。
设色清丽,意境深邃,青崖、蝉声,令人自然联想到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王籍“蝉噪林愈静”等相关典故,一个超尘离俗的高士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又如《晚归》:
站街灯晦晦,照物影纷纷。
伞御倾盆雨,人惊半夜魂。
作者很擅长使用叠词,在此准确传神,可谓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读罢油然而生恐怖惊险之感,而全篇对仗,不觉板滞。
再如《无题》:
冉冉晨曦出,徐徐晓雾开。
闲聊屋檐下,小鸟近身来。
看来作者的确善于运用叠词,两个准确的叠词便很好地传达出了现场感,整篇格调淡雅,也显示出作者朴素闲静的性情,尾句堪称神来之笔。
最后再欣赏一下《山居》;
篱树栖山雀,冰蟾挂屋檐。
窥窗一何久,分享绿芽尖。
一二句
对仗而起,意象错落有序,生动地勾勒出静夜山居的幽美画面。三四句明月窥窗,似与人分享茶香,不直接写人,而品茗之人已自在其中,手法堪称高妙。
一点感想,很不成熟,请作者及在座诸专家指正。
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