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要回归本位,忌喧宾夺主。语文姓“语”名“文”,选编教材固然要体现思想性、知识性等,但不可让其承载过多重任。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社会课、自然课、科学课,但就不是语文。
教法要回归本真,忌越俎代庖。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读高尔基的《海燕》,100个孩子心中有100个海燕,但如果用视频展示,那就只剩下1个海燕了。为此,有专家呼吁,语文课少用声光电,这些东西破坏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使本应由大脑想象的东西变成了视觉和听觉,这是代替孩子去思维甚至剥夺孩子的自主思维,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教学要回归本能,忌缘木求鱼。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解剖”式的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让一篇篇美文支离破碎;对文章立意过度拔高,甚至揣摩出出乎作者本人意料的“深刻含义”,失去了朴实的表达和真性情;“三段论”式的作文模板,“万金油”式的名人事迹、名言,生编硬造的“有意义的事”……看似读书写作的捷径,实则不知不觉走上了歧途,让语文与其最基本的功能渐行渐远。
更重要的,让考试评价发挥指挥棒作用,倒逼语文改革。返璞可以归真,这一系列综合改革,来不得半点浮躁,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语文课,迎接“真语文”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