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学原创

毕丽青:我与野蒜菜相顾守望的岁月

核心提示:当业感缘起时,我们彼此会一直这样结草衔环并守望相顾到日久天长。



多年前我写了篇“野蒜菜的春天”一文。那时我正身处一片更能见证野蒜那肆意汪洋的生命力的土地上,如山头林间,高岗低谷,随处可见手提篮子和镐头的挖掘者。


他们大多是女人,地域不清,来路不明,乐衷于将一腔热忱投入到这种挖掘野蒜菜的忙动中。如同小时候我常在春天里携同小伙伴们满山遍野寻宝般找寻野蒜菜的乐趣。

其实更多的人探寻春天的脚步是为了更细致入微地离析出春天递进式地缔造出色彩纷呈的生命的过程。这是个乐而忘忧的过程,也是一个乐此不疲且乐不思蜀的过程。

因此说人们在探寻中获取的快乐就是春天的诗眼和立意。但它更多融梗了人们找寻和挖掘那些如野蒜菜般被推上了餐桌上的野生食材的美好过程。

在挖掘野蒜菜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着探寻的乐趣,同时也在享受着获取的愉悦。我们的快乐在一次次攫取和收获中叠床架屋,不断累积成一个乐颠颠的高度:直到那一篮子或那一网兜的野蒜菜饱胀到没有任何间隙为止。

但人的眼欲会不断撩拨着心欲,将眼所看到的那一篮篮不同规格的野蒜菜进行孰多孰少的严苛地归类后再做对照,心会因此生发出贪多不多的欲念来。


要挖到更多的野蒜菜。那种一定要超过某人的执念让人失去了寻找的快乐。即便后来超过某人,那份自然而快乐的获取也已经冗杂了锱铢必较的金属气息。

可以想象在他们经过的野蒜菜生长之地,会留下怎样的挫骨扬灰般的铁证。

野蒜菜过后还有层出不穷的新的野菜诞生。一个篮子不够,就来两个篮子,三个…..

去年挖掘过的地方,今年路经此处看到野蒜菜稀薄而孱弱得让人不忍下手。细如牛毛的茎叶像一个发育不良的病孩子。我的脚从其头上小心翼翼地跨过,生怕在某一处会错踩如它一样的同伴。

随同好友一起走向一片山坡地时,看到一块块新鲜的土壤上还保留着钝器刨过的坑洼,像伤残的肉体没来得及缝合,四裂八瓣的。

好友顿生悲悯之情,责怨道:这些人就知道挖,却不懂得培护,再这样下去以后就见不到野蒜了。

是的,除了上面踩踏的新鲜脚印似在炫耀着一种获取的快乐外,被遗弃的野蒜像伤筋动骨的婴孩,裸露在外的那细白而瘦小的根茎,在旷野里继续被风割日蚀。

我们本应该对这片盛产野蒜菜的土地抱以感恩之情。但还是有人辜负了它的长阔高深的恩泽。


土地在把它的丰饶无私地奉献给人类飨食时,就像母亲用丰盈的乳汁喂养婴儿,用之不竭,弃之可惜,只是自然的给与。而婴儿也是自然地索要,饿则食,饱则眠。这本应是最合乎情理的取舍规则。 

但我们对土地的豪取掠夺历经千秋万代,换来的却是土地如母亲般对儿女的一次次宽宥和爱恋。它一直贻羞负重,却从没停止对我们的供应,源源不断地生产再生产。但土地有黄金期也有衰颓期。它自开天辟地就与天同寿,今天算来也已是地老天荒了。终会有一天土地会因我们欲壑难填慢慢耗竭掉身上最后的一滴能量。

我自然懂得好友的担忧。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命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比如人,要找一块风水宝地盖屋造房;家禽择良木而栖之;鸟鹊择高枝而筑巢;狡兔有三窟……

但草木的生存空间没有选择只有顺应自然。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散播,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它们的家;苍耳粘在动物的皮毛上将种子播种在某个地方,某个地方就是它们的安身之所;豆荚依靠阳光的暴晒从高处滚落下来,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它们的憩息之地;还有借助流水或小鸟的粪便找寻自己家园的植物。

野蒜亦是如此,不择环境和土质,按自然规律开花结籽,然后成群结队找落属于它们的生存空间。它们不怕人类攻城略地般攫取自己和同伴,但它们畏惧人类在一窝端或地毯式搜寻时伤害了自己深藏在土层里的子孙后代,有些还在襁褓中残喘,有些刚刚长成稚子,根本经不住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侵蚀。

这些连受教的幼儿都懂的道理,却被授教者们一次次漠视和亵玩。

人类在各种灾难面前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而面对越来越少的野蒜或其它野生食材,我们是否也应弱弱地说一声:救救这些野生植物,别让它们来不及传宗接代就早早地夭折在人类的贪欲里。

野蒜菜,是人类餐桌上的一道极美的野味,我每年春天都会采来吃。

春天,在我的庭院的花坛里,它们迎着春风和春光葳蕤地成长,层出不穷。我从不担心它们会在某个春天集体消弭不知去向,因为我在获取它们的泽被时也懂得施与它们恩惠。

每次我都是挖取一部分再保留一部分,并用泥土将它们养护起来。或者光采摘它们的叶茎,不伤及它们的根茎。

所以当业感缘起时,我们彼此会一直这样结草衔环并守望相顾到日久天长。
 

文|毕丽青 笔名高穹。教育工作者。大连市作协会员。有散文在《读后感》《海外文摘》《散文选刊》《辽河》《大连晚报》等各报刊发表。2017年聘为《散文选刊》签约作家。散文《猫一样的女人》荣登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