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中作影视

上海电影节:繁荣与焦虑中前行

核心提示:在釜山、东京、首尔电影节日渐萧条甚至破产的年代,背靠强劲的内地市场以及积累数年的经验,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然逐渐跻身东亚电影节的“一哥”。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的第17个年头,号称十年最强档,云集300余部世界各国电影展映。开票当日,上海以

    影迷蜂拥一票难求 国外影片更受青睐

     作为中国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从1993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1993年,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影片参展。而到2013年,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5部影片报名参展。尽管与戛纳电影节等世界一流电影节的影响力还有一定差距,但不得不承认,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是中国、亚洲乃至国际电影艺术与产业的风向标。除了艺术的影响力,上海电影节也已成为目前中国最专业的电影交易平台。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号称十年最强档,300余部世界各国作品在此间展映。开票当日,上海以及大长三角的影迷纷纷陷入抢票大战,更有狂热的影迷不惜从千里之外赶到魔都,只为迎接这年度的影迷盛宴。本次电影节中展映的欧美新片就囊括了今年奥斯卡上的宠儿:《蓝色茉莉》、《醉乡民谣》、《她》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等,更有适合文艺青年口味的特色长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唯爱永生》、《招魂》等,这些大热的国外新片从开票伊始就是影迷们疯抢的对象,在电影节还未开幕之前,这些电影场次预售票均逐次告罄。

    而日韩系的众多电影也已被网友验证为口碑佳作,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欧美新片,诸如《如父如子》、《横道世之介》、《编舟记》、《恐怖直播》等都是极具保障的观影选择,“日本电影周”在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也一直是最具特色的环节之一。中国影迷对于日本电影的亲近之情不仅源自地缘关系,同时也来自于西方影人所无法呈现的东方人特有的细致入微和暧昧的情怀,一位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电影在情感的表达上很细腻,容易触碰到人的内心。”

    电影节的重头戏除以上新片之外,还有致敬大师以及4K经典修复单元,无任是阿伦-雷乃还是马龙-白兰度,以及中国第四、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田壮壮等,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也已然是影迷的必修课。本届电影节上连续几天放映了今年过世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大师阿伦-雷乃的经典作品,看过的影迷可重温回顾,咀嚼此前未曾品尝出的余味;还未品味过的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观看,也是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除却部分国片以外,大多数电影票都被一抢而空,已错失时机的影迷在现场只能靠运气。

    不过,记者在探访中发现,相对于一票难求的欧美新片和日本电影展映单元,国产电影无论是第四、第五代导演作品展映单元还是中国经典老片单元,以及凸显年轻力量的国产新片展映单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势弱”。如果说经典修复单元由于影片的知名程度和在大银幕上的呈现对于影迷有着相对较大的吸引力,那到了国产新片展映单元,影厅内的萧条景象几乎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深究个中原因,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国外新片以及4K经典修复版电影大多占据了影城的重点放映大厅,国产新片由于预期的放送效果基本被安排在小厅放映,在宣传阵势上就处于劣势;其次,对于影迷们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在这期间能领略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国外电影,这些国外的电影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引进登上院线,所以电影节就成了一些铁杆影迷“朝圣”的地方,这些影片本来就汇聚了影迷的目光,而且相比起选片水平相对“低端”的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无论从选片还是对影迷的服务上都更为精准和周到;最后,国产新片的“势弱”可能并不是电影节才反映出的问题,而是长久以来国产电影水平参差不齐的见证,影迷们长期看不到好电影,由此累积的对于国产片的“偏见”可谓根深蒂固,国产片本身对于观众缺乏吸引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国产新片乏善可陈 水平不齐票房堪忧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子单元,中国新片单元——第17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也于6月15日拉开帷幕,本届传媒大奖入围影片里包含了多部新人新作,充分展现了传媒大奖聚焦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主旨。从6月16日到19日,12部风格迥异的华语新片在传媒大奖的舞台上依次展映,并于6月21日举办颁奖礼。

    由肖央执导并与王太利联合主演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打响了本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第一炮,作为开幕影片,这部电影在人气和口碑上都有着一定的优势。首先制作团队有曾经的微电影《老男孩》的观众基础,同时影片又加入了大量的喜剧效果和“国际”元素,故事讲述的是曾经风华正茂的肖大宝和王小帅人到中年,各自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这时,一个美国“星探”把他们从煎熬中解救了出来,带他们到美国参加全球最火爆的选秀节目《天使之声》。由此展开的故事中有笑料也有泪点,在这些中小成本影片中具有相对较好的票房预期。

     影片出品方儒意欣欣影业总经理柯利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对《老男孩》要求比较高,如果100分是满分我给90分,因为首先肖央作为电影界的新人,在一部电影里又导又演,90%的工作全是由他独立完成的,而且其中的歌舞片段我们专门去韩国找到了鸟叔的团队排演,现在电影里的插曲已经在韩国流行起来了。”由此可见投资方对该片票房上的十足信心。

     此外,由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法合拍影片《夜莺》也是本次电影奖的有力争夺者,这部影片由李保田、李小冉主演,讲述一位老人,一只鸟和一个小女孩在西南中国的遥远山区经历的旅行故事,导演之前的作品《蝴蝶》在中国观众群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次的《夜莺》几乎是把《蝴蝶》中的唯美故事搬到了中国的背景之下,用法国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与亲子关系。由贾樟柯监制、权聆导演的《陌生》(现已更名为《忘了去懂你》)在影展第三天吸引了最多的观众群,由此可以看出各评审对于这部影片的期待值,在影片放映结束之后贾樟柯导演也现身见面会,剖析了这部电影中所阐释的人到中年之后的情感危机。而本届电影节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在放映会的最后一天,由傅东育执导阿来编剧的《西藏天空》赢得了现场评委最多的叫好声,影片史诗般的故事架构、藏区瑰丽的风景散发出了与其他影片完全不同的风貌。另外入选的影片还包括《近距离击杀》、《笫七种味道》、《青春真好》、《0.5的爱情》、《美丽笨女人》、《我就是我》等。

     通观这些影片,几乎都是中小成本的文艺片与青春片,鲜有知名演员、导演,大部分作品也都出自新人之手。当然,这与传媒大奖的定位有关,它旨在通过新片展映让市场和观众发现国产电影新的希望。但通过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在媒体评审观影期间,这些影片能吸引住评审的有效观影时间也相对有限,由此可以预估这些电影对于普通观众和院线的吸引力。此间记者询问了一位保利院线的负责人,她给出的答复是:“这些电影进入院线的可能性非常小,就算进入院线,票房也根本无法回收,因为这些影片对于观众来说基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缺少明星和好故事。在电影逐渐形成产业的今天,中小成本本土电影的生存状况依然令人堪忧。”  

    这些电影不仅在票房层面缺乏号召力,由于新人导演的水平参差不齐,观众的观影体验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折扣。也有一些电影让人倍感困惑,比如在影展开始第二天放映的《青春真好》,在这部电影放映期间,评审委员会成员就忍不住在社交工具上频频吐槽,由于影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过于“幼稚”,有一种学生习作的感觉,所以各评审也不得不质疑导演的功力和剧本的质量。

    虽然《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在票房上有着良好的预期,但作品的剧本和表现手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媚俗成分,不过由于影片瞄准的就是暑期档,也就无需过多求全责备;而像《夜莺》这样的中法合拍片,虽然意境唯美、摄影考究,但对于导演的个人创新来说,显然只是其之前作品的“中国式复刻版”,在个人突破的层面上并没有太多亮点。对于国产电影的未来,传媒大奖还需继续守望,而在入围电影的整体水平上,也有待评委会再做考量。

    上海欲寻昔日繁华 年轻影人仍需努力

    在电影节盛宴的背后,上海却正在艰难地寻找本土电影产业的出路。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如今,上海依然是电影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影院终端、新增银幕数、电影消费能力等均保持高速发展,去年电影票房达到13.2亿元,新建各类影院32家,新增银幕151块,目前上海各类经营性放映单位达178家,共计659块银幕,13.07万个座位,其中,各市场主体、新增银幕数、电影消费能力皆创历史新高。

    不过,上海在电影产业方面却在渐渐式弱。2013年上海电影产业简报认为,上海生产电影作品的影响力与北京相比,差距较大。在去年13部票房过千万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高达8部,上海仅为2部,且均为国有影视单位出品的动画电影。上海国有影视企业的作品市场占有率也较小,影响力较弱,民营影视在全国市场上更是难觅踪迹。与上海的情况不同,北京的8部影片均为民营出品,以光线、博纳、华谊兄弟等为代表的民营影视公司已形成较大影响力……

    但刨去上海与北京电影产业上的对比,中国本土电影将何去何从,还有年轻电影人的出路何在,这些仍是萦绕在电影人心中的大问题。电影本来就是一个疯狂的行业,蜂拥而至的影人或者赚的盆满钵满,或者血本无归。而目前中国有些所谓的“低成本制作”电影其实成本也并不低,投资基本都在3000万-6000万的范围之内。如果加上宣发费用,整体投入是1.5亿—2亿,而这样的制作成本如果票房能收回,将是极好的行业范本,但如果收不回成本,这些投入就都打了水漂。

    而对于在新片单元中反映出的本土电影式微的问题,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之一的张杰导演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其实中国现在对于年轻电影人来说机会遍地。中国电影弱势的时候是1998-1999年,全国票房只有8.3亿,而去年全年的总票房是270多亿,这个市场能养活比之前多十倍以上的人。但实际上,中国电影行业的人才储备却远远跟不上电影市场的繁荣,所以现在只要年轻导演自己有料,有好剧本,能拍出一个差不多像模像样的作品,机会并不是问题,关键就是有这样能力的年轻导演并不多。

    很多圈内人士都呼吁建立中国自己的艺术片院线来鼓励青年导演的创作,但实际情况是国内每年能产出的符合欧洲艺术片院线品质的电影不超过五部,而欧洲的艺术院线至少每年有150部左右的片源。每年戛纳电影节官方入围的电影大约60部,威尼斯电影节官方入围的电影大约有60部,柏林电影节也至少有60部,这180部片子之中大约有2/3能够在欧洲的艺术院线上映,再加上其他电影节的展映作品,构成150-200部的片源几乎不在话下。而在国内,每年5部左右的艺术电影精品显然无法支撑艺术院线的放映,而在没有形成成熟机制之前,艺术院线也无法彻底和商业院线划清界限,比如北京的MOMA百老汇当代电影中心,大部分的盈利还是依靠放映好莱坞大片,其他时间只能靠举办各国影展来保持知名度。

    而除了年轻影人自身的修养不足之外,国家的政策扶持也是问题的死结。刘杰导演介绍道:“在欧洲,如果法国片商看中了一部外国电影,想把这部电影引入法国来发行放映,国家会给予补贴而不会设任何的限制,没有配额、指标的限制,没有进口许可,片商直接把影片送到CNC报备即可,此外还能到法国国家电影局去领补贴款项,这是一种扩展多元文化的政府资助,在这种政策鼓励下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发行商愿意引进就可以引进。而在国内,这样顺畅的引进流程几乎是痴人说梦。”

    在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的197起PE投资案例中,包含影视类投资的传媒娱乐行业投资金额在文化产业各子行业中最高,达5.75亿美元。而影视制作及发行类企业的投资在整个传媒娱乐行业又处于首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有17起影视类PE投资,总金额在164.38万美元以上。近两年内的总投资案例在340家之多。

     中国影视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发展期,已具备向着工业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尽管目前上海的电影产业面临困境,但依然是投资者们聚焦的热点之一。国际化是上海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国际化不仅是机遇,也是生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对于大环境下的中国电影来说,也是一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