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艺资讯

搭起大湾区“文学之桥” “鲁迅与粤港澳大湾区进步文学”展开幕

核心提示: 11月12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文学之桥——鲁迅与粤港澳大湾区进步文学”展览开幕。展览通过近300张图片、近200件文物文献和各种港澳版本作家作品,展示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对粤港澳作家的影响、港澳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等内


展览的前言
 

 
  本网讯    11月12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文学之桥——鲁迅与粤港澳大湾区进步文学”展览开幕。展览通过近300张图片、近200件文物文献和各种港澳版本作家作品,展示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对粤港澳作家的影响、港澳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等内容。


文学之桥——鲁迅与粤港澳大湾区进步文学”展览现场
 

  “文学之桥——鲁迅与粤港澳大湾区进步文学”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利用广州鲁迅纪念馆自身的资源投入到“人文湾区”建设而策划和推出。该展览被列为2020广东省文物局推选的18个“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之一,它继去年广州鲁迅纪念馆的“红的文学——广东左翼作家点将录”而推出,可说是“红的文学”展览的姊妹展。


广州鲁迅纪念馆馆长吴武林导览

 
  鲁迅对粤港澳作家的影响深远
 
  展览相关负责人介绍,1927年,鲁迅在广州工作和生活,期间,在香港经停或演讲,时间虽短暂,但鲁迅的作品和精神对粤港澳作家的影响可谓深远。抗战时期上海、广州相继沦陷后,大批文化人南下香港,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左翼文化成为香港一个主导力量,香港因而成为延安之外又一个左翼文艺运动中心的历史。直至20世纪50、60年代,港澳还延续了左翼文学的基本模式。


展出的粤港澳三地书刊

 

  本次展览时间跨度为20世纪10年代到70年代,由“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与广东左翼作家”“月儿弯弯的海港”“祖国来人”“跨越1949”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展示内容为鲁迅作品和精神对粤港澳作家的影响、港澳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本土文学的生长等。


展览的开幕式

 
  展示上世纪港澳版本作家作品
 
  本次展览涉及的作家以粤港澳籍为主,展示了近300张图片、近200件文物文献和各种港澳版本作家作品。其中展示了中国“左联”中的欧阳山、洪灵菲、冯乃超、戴平万、冯铿、草明、丘东平、蒲风、任钧等广东籍左翼作家,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南下港澳的黄药眠、杜埃、李育中、华嘉、楼栖、刘思慕、黄宁婴、黄焕秋、黄秋耘、陈芦荻、郑江萍、鸥外鸥、黄谷柳等粤籍进步作家,同时还展示了20世纪20到40年代香港新文学生长期的侣伦、林英强、黄天石、刘火子、谢晨光、何达、冯秋雪、赵连城、冯印雪、梁彦明和20世纪50到70年代港澳本土文学成熟期的舒巷城、夏易、海辛、金依、陶然、李鹏翥、陶里、鲁茂等港澳进步作家。


展示20世纪粤港澳文学刊物

 
  展览现场展出了20世纪粤港澳三地众多版本的文学刊物,包括:《文艺生活》、《文艺世纪》、《海光文艺》、《海燕》等,还有关山月绘的《虾球传》连环画画稿等文物文献,有助观众进一步了解20世纪粤港澳文学的历史。

(黄宙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