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缪 斯 的 天 空——《风过野山坡》的诗美分析

核心提示:诗集 《风过野山坡》的作者牛敏是一个有着精良的艺术修养的诗人。靠寻常的阅读经验是无法进入他的诗的世界的。

 

诗集 《风过野山坡》的作者牛敏是一个有着精良的艺术修养的诗人。靠寻常的阅读经验是无法进入他的诗的世界的。如《缪斯》中的几节:

 

                                    清晨

我乘金属的马

乘咆哮的分子

鸣镝一般划过长空

我乘心的翅膀

我乘透明的阳光

划过长空

 

广天一碧,云海滔滔

苍水浩淼,云海滔滔

我的目光钓起一座海岛

我沿着目光划上一座海岛

苍水浩淼,一座海岛

美丽如同花园的海岛

 

……

 

清晨

我乘着心的翅膀

透明的阳光

划过长空

我是一架你弹奏过的竖琴

挂着你新月一样的笑容

与风和海潮共鸣

 

 

这是诗人描绘新西兰风光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诗人摒弃了一般风光诗里的具体物象和传统意义上的直白抒情,在一种“空灵”和“虚室”的境界中,飞扬思绪,积蓄诗情。借景抒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等评价方式在此似乎都不足以解释该诗的构成方式。

空灵、飞动,茫无定象,冥冥中生气,窈窈中神飞,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着艺术中有限的形象实体的自身局限,而达到了艺术的提升。像这类的作品诗集中还有很多。本文试从如何创造空灵境象的角度来分析牛敏诗的构成方式。

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庄子有“虚室生白”、“唯道集虚”之说,都指出艺术除创造可感可触的生动形象之外,还要重视没有“实体”的“空白形象”——象外之旨、无形之相的创造。这种空灵动荡的境界,使诗的意象和情思不径自行,养空而游,蹈揖光影,抟虚成实,放出一种美的光辉。强调空灵不仅成为诗的一种精神,也是组成空间结构的一种技法。

古人所谓“发愤抒情”、“不求形似”、“以意为主”云云,就是不强调对作品的审美价值作过于拘牵坐实的解释,而是追求“正声感人”,闻诗知德。诗的价值,虽以“真”为基因,但力求“美”与“善”相统一,看主体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精神境界。那浩茫心远的艺术境界,要求诞生于一个高尚、自由、丰沛的自我,诗格与人格历来都是同时强调的。高洁的自我,精力弥满,万象在旁,超脱自如,需要空间供其活动。这就产生了以“空灵”意蕴“实有”的艺术框架,从一个层面确定诗和诗人的自身位置,不是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而是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

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男,己不堪忧”,就是讲究营造一种“灵的空间”,化有限为无限。“不著一字”当然不是废弃一切文字,而是规避和戒拒那些直说、实说以至唠唠叨叨、和盘托出,用隐约、残缺、空白、间歇、无言、休止、省笔等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墨,为欣赏者(读者和批评家)留下空阔、高华、辽远的美之思绪以及再创造的天地。这种“无为美”,这种“灵的空间”,仍须不失“实为本”,却是有力地反对了役于以实图真的被动反映,赋予创造者和接受者精神游弋与领悟求索的能动性。由此,不难看出诗人牛敏是在探寻由自在之物到为我之物的转化,以及由实际本质向神圣本质的过渡。

不过,为诗之难,难在以高远的审美意识对客体的把握。宗白华论及空灵时,说到“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文艺月刊》1943年第5期)他还将“空诸一切”和“能深、能实”(同上) 联系起来考察,力主诗的框架丰富空灵,是很有见地的。我以为需作补充的是,空灵不可像我们有些古典诗歌那样满足于万象染上一点飘逸的性灵(它多少带着先入为主的伦理主义色彩),也不可像一些西方现代诗歌那样太过抽象(重主智但又缺乏灵气),而是基于创造主体全身心、全灵魂地度物取真和贯通意脉之上的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这样,当空灵依附于物态化的诗作时 ,不必求助于概念演绎,不去表现为外物强制,“真”与“美”需从无意识深处自然流出,并引入一个超旷的空间向量,求得层次较高的审美把握。例如当代同是思乡的主题,有的诗可以“泥乎实”,有的诗可以“蹈乎虚”。而牛敏的“思乡”诗《够不着的乡愁》是这样表达的:

               又一次捡起让我寻寻觅觅的故乡

               离家的一刻,其实我已把她装进行囊

               每次打开都会被童年的星光照亮

               洁净的雪寒冷干燥的风

               大地上苍茫而至的黎明

               最先在井台上把村庄唤醒

 

               窗纸上不约而同泛起阳光的笑声

               比祖母还老的歌谣在暖暖的炕上

               扶起童年步上漫长的人生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每一个节气都在原野上走出色彩的声音

              

               再次回到久别的家乡,村庄

               并不因为我的思念而茁壮

               故乡不过是时光中行进的泥墙

               比我走得更加急迫而匆忙,许多故事

               相伴雀鸟和马蜂,丢在风中

               在远处走成断壁残垣,似曾相识的怀想

 

               窗格子上的春意换成让阳光失足的时尚

               晨光并不因我而凝成露水

               青草的记忆被过载的羊群咬伤

               缕缕炊烟并不因我而升起,岁月疆场上

               折戟沉沙的河流不再歌唱

              

               离家的一刻就该明白,装入行囊的才是

               真正的故乡。红蜻蜓一经起航

               所有的日子不再因我而漫长

               所有的花儿不再因我而绽放

 

作品在同类主题和题材中并不是最深刻的,但这首诗至少是以流动的美,提供了一个以有限(物象)把握无限(意蕴)、以言内象与言内意去沟通言外象和象外意的动态模式,伏采潜发,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在精心营造的这个“灵的空间”里,所有意象并非在同一平面上铺开,而是包含着具象(村庄、井台)、象征(歌谣、泥墙)、抽象(乡愁)三个级位,与意象的跳跃、流变构成一种潜在的呼应。它摆脱了对于历史的静态断面和时间的刹那凝冻,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灵气盘旋、诗情洋溢的天宇。

我们一般都把空灵视作一种艺术精神或艺术风格,倘若换一个坐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和谐的意境结构。“灵的空间”既不能太拥挤直至气塞不通,也不能绝对的与生活无涉而纳入真空,而是让葱茏的心灵和氤氲的诗情在虚虚实实中流动。作为诗意生长的一种秩序,如何超越“直说”与“务实”,在灵动的空间架构中实现心智潜能的发挥。在我看来,《风过野山坡》中的大多数作品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落想空灵,返虚入浑,实现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如何使诗中包含的整体意蕴心绪更丰富、更巧妙,这将是牛敏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金 鹏 善——某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