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推介研讨

《北京孕事》出版 反思中国生育观的家庭伦理

核心提示:首部反思中国生育观的小说。

  日前, 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4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 (2014)》于8月20日向社会公布,“单独二胎” 与“香港限奶令”、“社会抚养费”等民生问题成为“社会热词”;同时,由当红演员主演的几大卫视热 播的电视剧《二胎》,也以不俗的收视反响首播收官。无论是社会关注还是文化影视作品,都在体现“单独二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育龄家庭关心的话题。然而, 据多家地方媒体对本省“单独二胎”的现状调查,却发现很多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家庭“意愿惰于行动”。究其原因,很多人不愿生二胎是怕“养不起”,也有人分 析,80后这一当今“生育主力群体”面临工作竞争压力,能最终决定生二胎的人毕竟是少数。

  于是,先申请再生育,生不生二胎到时候再定,这成了一些年轻人目前的做法。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联合出版社,与《第一财经》高级记者、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王羚,联合出版策划了首部反思中国生育观的家庭伦理小说《北京孕事》。

  首部反思中国生育观的小说,来源于专业课题研究和一线采访素材 

  故事取材于作者平素报道和研究的主攻领域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代际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变化、老龄化等专业课题中得到的大量真实案例和第一手 采访资料,讲述了国家开始推行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前夕,工作顺利、家庭生活条件“中产”的报社女记者朱荻在已有一名女儿后意外怀孕,曾试图考虑是否生下来, 但遭遇公务员丈夫的强烈反对。在基于自己对新生儿的期待、家庭经济条件、已有的女儿对于可能新降生的弟弟或妹妹的态度、上一辈家庭对后代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的纠结和焦虑中,朱荻发现原本被她当作“难以启齿的重大秘密”的“可能的二胎”问题,绝不是她一个人的困扰。在她试图和家人、朋友诉说、沟通自己心事的过 程中,这些她生活在她身边的人也都在被各自的生育计划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乃至人生影响着。有失独家庭高龄母亲冒死生育的悲歌、有曾坚持丁克的丈夫在遭遇事 故后对生命延续的重新渴望、有不符合“二胎政策”的夫妻为试图逾越生二胎想尽“策略”啼笑皆非的人间喜剧,有人口学家写得了国家的人口报告却解决不了自己 家里生育观念冲突的无奈…

  难能可贵的是 ,这部小说不仅仅涵盖了当下例如“养老责任”、“落户口”、“产科医生”等社会热议的关键词,更客观、公正地揭示了当下中国家庭 在面生育问题时普遍会遇到的真实挑战。随着小说中主人公遭遇跌宕起伏的情节推进,也传递了无论经济条件拮据还是富有,无论一个成年人或一个家庭对生命延续 有怎样的人生选择,都应该客观、严谨地考虑自己的决定,对自己、家庭、新生命和社会负责,并且与亲人应有诚恳真挚、积极有效的沟通这样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 观点。

  生不生二胎,不仅要做好经济准备,更要做好家人之间的沟通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过程中,作者王羚表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人口结构中的老龄化、严重少子化、家庭规模、总 和生育率等都有很大的问题,然而,这些专业词汇毕竟是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很远 —— 所以,对于一个个个体小家庭来说,《北京孕事》就是化繁为简,以小说的 形式,帮助读者想清楚生二胎要面临的各种真实挑战。例如,从经济上来说,养二胎的花费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当然这取决于我们怎样养这个二胎。现在很多人一说 二胎就说养不起,其实需要好好问一下自己,我们要给二宝一个怎样的生活?因为想给孩子比较高质量的生活,结果取消了孩子出生的机会,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相反,无论是生育头胎、还是第二胎,每一个可能即将为人父母的成年人,除了经济物质上的准备,也应该仔细考虑并且一起沟通好伴侣双方的“精神准备”。就像 网络上流行热帖《婚前思考题》一样,每一对夫妻也应沟通好在生育问题上的认知,包括孩子生出来之后,如家里“老大”对于“二宝”的态度,双方父母是否有能 力和意愿帮忙照顾,也是需要家人之间互相沟通、理解的重要事项。

   与之前曾广受关注与认可的同类话题作品,关军的《无后为大》和易富贤教授的《大国空巢》相比,如果说《无后为大》更关注的是精神层面“如果生了孩子,应 该以怎样的心理状态和认识与孩子相处,如何保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生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态度问题和教育观念;《大国空巢》给国家、社会带来的 影响。那么《北京孕事》则更关注普通人的微观生活,是一个成年人,或者说一个成年人和他(她)的伴侣、家庭甚至家族,在生育之前,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 件,对于生育的态度和思考。更偏重在生育问题上,夫妻之间,以及和双方家庭之间的沟通、理解,以及在家庭经济和身心上应该做出哪些准备。 《北京孕事》主 张,无论在生育问题上如何选择,一个人都应该基于严肃、周全的思考,既不要为了长辈的压力生育,也不要因为“大城市中生存的经济压力”轻易放弃自己为人父 母的机会。

  【作者简介】

  羚子,江苏徐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现为《第一财经日报》高级记者,美国普渡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报道和研究领域: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代际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变化、老龄化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