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名家访谈

麦家:我的秘密属于国家

核心提示:去年,中国特情文学之父麦家当选浙江省作协主席,并推出了随笔集《非虚构的我》展现了他的成长之路。 小说家应该是三轮车夫,一路骑来,叮当作响,吆五喝六,客

 去年,“中国特情文学之父”麦家当选浙江省作协主席,并推出了随笔集《非虚构的我》展现了他的成长之路。
  “小说家应该是三轮车夫,一路骑来,叮当作响,吆五喝六,客主迎风而坐,左右四顾,风土人情,世态俗相,可见可闻,可感可知。”他在书中如是说。这一次,他的三轮车带着读者一路回溯到了在学校度过的童年。乡村少年挣扎进取的艰辛,拼命学习以求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压力,来之不易的参军机会等等,麦家将自己的身世、家庭、经历、好恶、困惑、恐惧、念想,如实道来,毫不躲闪。正如麦家所说,《非虚构的我》就是一个真实的我,“我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都是虚构的,但这本书有些甚至是我的微缩版自传,是对我过去走过的路的一种检点。”
人生最大的设计师是命运
  麦家原名蒋本浒,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在他的记忆中童年都是苦难,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经常被游行批斗,他不敢出门上街,觉得丢人,走在街上也感觉所有人都在鄙视他。因为爷爷是基督徒,外公是地主,父亲是“右派”和反革命分子,麦家说:“在那个年代,像我们这种家庭,就像今天一个家庭里既有人犯了叛国罪在坐牢,又穷得交不起学费,低人一头,低到泥土里。”
  事实也是如此,被同学骂“狗崽子”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老师也会公开羞辱他。有一次下雪天,老师出去看雪了,麦家和同学在教室自习。雪花从窗户里飘进来,落在临窗而坐的他的脖子里。他下意识地缩紧了脖子,起身想去关窗户,刚好被从外面赏完雪进来的老师发现。老师走到他面前,问:“你要干什么?”他说:“雪飘进来了,我想关窗户。”老师问他:“是不是冷?”麦家点点头。老师却说:“你头上戴着两顶大黑帽还怕冷啊?”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的麦家,几乎没读过什么书,这也是“文革”那个特殊年代的普遍情况。12岁那年,他随父亲去一个亲戚家拜年,在亲戚家的灶房里,他发现了一本用来引火的《林海雪原》。这本不完整的书,就是麦家看到的第一本小说。对于这唯一一本书,麦家爱不释手,看得夜不能寐,翻来覆去几乎读了一个学期,最后很多章节都能背诵出来。
  这样的遭遇,让他的内心非常孤独,没有朋友,让他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那时,农村的孩子很少有写日记的,没这种风气,也很少有这种教养。因此,麦家写日记在那个环境里是属于很另类的,另类得有点病态。他说:“我写日记就是为了满足倾诉需要。人天生有交流、表达的欲望,没人愿意跟我交朋友,日记成了我的朋友,有什么话我都跟它说了。我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个朋友,它排遣了一个少年的孤独,也让这个少年对文字产生了亲近感。我后来写小说跟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写日记是一种文字训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我和文字建立了感情,我信任它,有话愿意以这种方式来说。”
  麦家另外一种排解心事的方式,是在田里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农活的间隙,独自对着水牛、大树以及稻草人说话。因此,1983年,当他在书店里第一次看到《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就被吸引住了,以为它写的就是稻草人,这也是麦家买的第一本外国小说。他记得:“没想到,在读过之后,塞林格在小说中的一些情绪很接近我当时的内心:孤独,苦闷,躁动,反叛。我更没想到小说原来可以像日记一样写。我从小就写了很多日记,这个发现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也正是从此开始梦想写小说。”
  现在回想起这些童年的记忆,麦家觉得:“正是因为童年受了这种伤,一辈子都要疗伤,我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写作是疗伤的方式之一。”
  “文革”时期,读高中是需要组织上推荐的,而且名额十分有限。麦家的家庭成分不好,原以为初中已经是他人生求知途中的最后一站。但等到麦家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改天换地”,取消了推荐制,改成考试了。
  1978年正月初二,他初中的最后一学期开学前,父亲专门把他叫出门,去了几公里外的一所高中,也就是他后来读高中的地方。父亲带着他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父亲一边开导他,说:“以后读高中不搞推荐了,能不能考上,就看你的本事了。”父亲还告诉他:“文化像太阳光,火烧不掉,水淹不掉,谁也没收不了。”
  原本因为没有奔头,读书很差的麦家,带着这句话去上学,完全变了个人,像换了一台“发动机”。因为“发动”得迟,麦家的语文一时追不上去,中考时只考了60分,低于全班平均分10分之多。数理化是可以突击的,考得很好,使他成了全班98个同学中,考上高中的五人之一。以至于,后来麦家的语文老师听说他在写小说,不相信,开玩笑说:“他能写小说本身就是篇小说。”
偶然成为情报官
  1981年,高中毕业的麦家,因为数理化的成绩突出,偶然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高考结束后,麦家有些沮丧地到医院参加体检,因为语文、政治的成绩不高,让他考入大学的几率降低了不少。天很热,等待体检前他在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出来一个戴眼镜的同志,50来岁,胖墩墩的,显然也是来乘凉的,站在了麦家身边。正是中午时分,树又是一棵小树,罩出的阴凉只是很小的一片,要容下两个人有点困难,除非挨紧了。他由于自小受人歧视,养成了(也许是被迫的)对人客气谦让的习惯,见此情况主动让出大片阴凉。
  这个中年人友好地对他笑了笑,还和他攀谈起来。聊了几句,麦家才知道,原来此人是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负责招生的首长。麦家立刻向首长表示,很愿意去他们学校,就是成绩差了些。首长问了麦家的总分,认为他的分数确实太低。但是,当首长得知麦家的数学是满分,物理、化学也分别有98分和94分高分时,惊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又认真地问他,是不是真的想上他们学校。麦家激动地说,是真的。五分钟后,麦家改变了体检路线,转到四楼,接受了有军人在场监督的苛刻体检,并且一路过关。五天后,麦家接到了由首长亲自签发的通知书。他感慨道:“如果不是体检时偶然地碰到那位招生官,也许没有学校会录取我。如今回想这一些,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写小说。”
  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考上的是一所秘密的军校,专门培养情报官,毕业后去了一支情报部队。“具体干什么,对不起,无可奉告。我曾经从事的工作,秘密是属于国家的,不属于我个人,我无权坦白。”谈起那时的工作,麦家的口气坚决而肯定,“现在都不能说更不要说当时,当时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即使跟他们说了,他们也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部队还不是军训、枪炮、摸爬滚打什么的。其实我在部队那么多年,只摸过一次枪,打过六发子弹,比民兵还不如。”
  在这个神秘的单位,麦家虽然仅仅工作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意外为他此后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这里工作的人,每天下班离开办公室,也都过着像普通人一样的日常生活,但其中却充斥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则和秘密。有件事让麦家一直难忘,常常提起。有次,他在办公楼下和别的处室的一些人打篮球。中场休息时,他和其中一个人聊天,被他的师傅在六楼看到,大声把他喊了回去。师傅告诉他,那个人是破译密码的,身上的机密度已经有22年。万一在聊天时,他把机密透露出来,听到的人也必须陪着他继续待在这里,直至该机密到了解密的年限。
  听到师傅如此说,作为一个新来的实习生,麦家不敢再跟其他人交流,因为偌大的一个单位中,并不知道谁是破译密码的,谁的机密度是多少年。所以他对其他任何人的工作都不了解,没办法了解,更不敢去了解。不过在这个单位中,破译密码的人就是宝贝,都是来自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起点高,智商也非常高,领导高看一眼。只要他们破译出一个密码来,从中央到军委的首长都会发文表彰,荣誉感是非常强烈的。
  但在麦家的眼中,这些破译者的生活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非常凄凉。他听说过一位女情报人员,长得非常漂亮,有无数人追求她,却终身未婚。25岁那年,她曾经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破译台湾海军另外一部密码就结婚,可是等她完成破译已经37岁了。而且,当她破译出来后,其价值已经将近等于零了,密码都有一个保险期,她破译出来的第二年,这部密码就作废了。
  因为工作本身具有保密性,失去了一些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连收发一封信都要经过组织审查,合格后方可投递或交付本人阅读。在麦家看来:“他们抛妻别子,埋名隐姓,为国家安全绞尽脑汁地‘暗算’他人、他国,最终自己又被世俗生活‘暗算’了。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与命运。生活在一个禁锢的、扭曲的世界里,他们有太多的困难,太大的问题,以至最后连正常的、健康的生存权都可能会失去。”
  多年来,麦家一直在写破译家,写破译领域的一些人和事,正是因为那段生涯在时间上不长不短恰到好处,所以他对这一群神秘人始终充满想象与好奇。他所知道的,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特工,却恰好够让他成为一个特情故事的讲述者。不过他解释:“那段经历对我写特情谍战小说当然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我干过,了解它,至少比别的作家有优势。但并不是说我写的是我的经历,我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我以小说家的精神和技能创造的。就像闪电、雷雨之于蘑菇的生长一样,那段经历对我只是一次‘射精’,我的想象、思考、悟道,我对小说天生的忠诚和执着的爱,才是孕生《解密》、《暗算》等作品的子宫。”
《解密》让我的写作长出翅膀
  那段时间,因为跟外界交往很少,麦家的大多休息时间都用来在宿舍看书,这是他在文学上很重要的一个积累阶段。1986年,他在军区报纸上发表了一篇1500字的短篇小说,被上级单位看中,调离了那支情报部队。读过《麦田守望者》之后,对麦家触动很大,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私人笔记本》,投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杂志《昆仑》。编辑部主任海波在众多投稿中发现了这篇风格独特的作品,并将其改名为《变调》于1988年发表。此后,麦家又创作了中篇小说《人生百慕大》,也是在海波的指导下修改出来,并获得了当年《昆仑》杂志的优秀作品奖。
  那时的《昆仑》杂志发行量高达80多万,影响很大,一度让麦家在军队文学界小有名气。对此麦家很感谢海波,“他当时是很优秀的小说家,又是慧眼识珠的好编辑,发现培养了很多部队青年作家,我是其中之一。一个人在成长路上总会遇到几个贵人,海波是我的贵人。”1989年,麦家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在部队的17年中,麦家待过六个城市,五支部队,最后一站是成都武警水电部队,并在成都安了家。1995年,麦家被提升为该部队宣传处副处长,后又提拔为处长。一年到头给领导写讲话稿、给先进写总结材料的工作,让麦家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搞创作。听说武警部队要成立创作室,麦家打算放弃团职军官去做一名创作员,没想到却遭拒绝,理由是不够知名。1997年,他下狠心转业到了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
  200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了,并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实际上,这部小说从1991年就开始创作了,那时麦家还在军艺读书。一开始《解密》是一部中篇小说,1992年投给了某杂志,看到退稿信后,他背了个包就出门了,公共汽车开到哪里都不知道,就这么走了一个礼拜,用他的话说是“完全崩溃了,简直太荒唐了,写得这么好的小说还不行。”1994年,他从6万字的草稿中,整理出一部2万字的短篇小说,取名《紫密黑密》发表。1997年,又从11万字草稿中整出一篇4万字的中篇《陈华南笔记本》发表。他说:“对于《解密》这部作品,这些都是想放弃的努力,几次修改、扩写,也几次受挫,因为太难写了。这完全是个新东西,专业性很强,人物很奇特,又有保密的红线要防,很难把握。但这个东西已经长进我生命里,想放弃也放弃不了。”
  直至2002年,《解密》最终出版。出版不久,出版社却接到某部保密委员会的电话:不能再版,不能宣传,现有的书要下架。“11年的心血,就这么被个别人一拍脑袋、一个电话打发了,简直不能接受。因为我从事过保密工作,我知道如何避开雷区,对这样的要求当然不甘心”,于是,麦家跑到北京四处找人,希望重新启动保密评审,“当然如果确实有泄密问题,这样处理也不为过,毕竟国家利益不能损害。但我深信,我没有泄密,我在向无名英雄致敬。审查结果就是这样,我没有泄密,我写的是人,是职业的精神和特殊人的命运。”
  麦家形容,《解密》的写作过程是刻骨铭心的,他已经不觉得这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经历坎坷、凄凉的人生。写了11年,断断续续,是放弃,也是守护;是消耗,也是磨练。麦家经常说,在写《解密》的过程中,他天性中最大的弱点和优点都最彻底地绽放了,他也由此充分认识了自己。他说:“我现在很怀念那段日子,如果说我今后有可能飞翔,翅膀就是在那个时候长出来的。”
  从《解密》到《暗算》、《风声》,以及还没有完成的《风语》,始终都没有离开他钟情的谍战题材。“《风语》完成后肯定不会再写这种题材了,想写写武侠或者爱情。”麦家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