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学原创

红色文化中的代表性文物

核心提示: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创建、发展和领导革命斗争的记录和见证,是胶东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结提炼胶东红色文化内涵、打造革命教育基地的重要基础。

 ——记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旧址
 
  近些年,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渐渐兴起,胶东红色文化建设更是备受重视。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对于扩大红色文化影响,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实力,都有重大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创建、发展和领导革命斗争的记录和见证,是胶东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结提炼胶东红色文化内涵、打造革命教育基地的重要基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旧址”就是红色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革命文物。

 
  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旧址位于栖霞市桃村镇荆子埠子埠村东南方,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2981平方米,东西面阔62.5米,南北进深47.7米。前后两进院落,每进院落建有正房及东西厢,成独立的四合院。四周以围墙闭合,全部建筑皆为硬山实脊,红瓦覆顶。旧址西南方为当时的操场。1939年8月,胶东鲁迅艺术学校在此建立;1940年4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第一大队,由贾若瑜、廖海光率领来到胶东,与胶东抗日军政干校合并,组成该校。后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改为山东抗日军政大学,贾若瑜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1945年8月,胶东文协在此成立,下设胜利剧团,马少波任团长;上世纪五十年代,荆子埠完小在此建立,后改成荆子埠村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原址建筑进行了翻新,成现今规模。

  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的校风,学员以胶东抗日部队抽调的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各地到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先后培养了数千名干部奔赴抗日斗争第一线,由于当时处于敌后游击环境,学校流动性大,组织变动频繁,参加战斗成为办学的突出特点。1945年停办。操场至今保持原状,西周以矮墙围合,操场正中长有一棵百余年的银杏树,至今郁郁葱葱,长势茂盛。2005年贾若瑜到此地来,激动地说:“完全与过去一模一样,许世友司令经常来,在操场上向师生讲话”。 1997年,马少波到此地看望,激动地说:“我住的小厢房还这么好,我在这里写了很多剧本。” 

 

  更多精彩请扫下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我们的公众号ID:

  zuojiabao1985 【微信投稿更方便】
一个矜持,转身是一辈子的孤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