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时代风采

五步调心“董一针”

核心提示:作为一名中医,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这就是应该去做的。这对扩大中医在老百姓中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所以我认为针灸义诊是无愧的,也是无悔的。——董峰

董峰(右)

  “董大夫取穴不多,也不留针,但是很有感觉,又胀又麻,就像触电一样!”就是5次这种“触电”治疗,彻底治好了李大爷的足跟痛。在治疗的过程中,李大爷又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董峰咨询了他心脏的情况,于是董峰为他进行保健性治疗,改善症状,成功地帮李大爷从12种口服西药减到4种。现在李大爷已经是董峰的“粉丝”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就习惯来董峰这里扎扎针、拔拔罐,保健一下。

  在针灸医院,董峰是一个有些“特别”的大夫,他的患者常常是由口口相传经介绍来这里就诊的,这些“关系户”已经占到了九成。像李大爷这样即使旧病已经痊愈,在遇到身体不太舒服的时候,也习惯找董峰扎上两针、拔拔火罐的患者更是多数。

  董庙村走来的孝子  

  在美丽富饶的鲁西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开发区,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汉代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古笃河之阳而得名的阳信县。1975年,董峰便诞生在阳信县刘坡坞镇的董庙村。

  董峰的父亲董宝林自学成医,最初是为了给自己的母亲、妻子看病而学医,后来家乡缺医少药的情景让他坚定了行医的决定。“我父亲可以说是为孝学医,为子女学医,为乡亲学医。”年幼的董峰,常常去县医院等父亲下班,有时候他父亲扎完针忙不过来,十来岁的董峰就帮着给患者拔针。就是那时,董峰对中医、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董峰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看病非常困难,每天他放学回到家后,都会看到许多患者在家中等待父亲下班后为他们进行治疗。耳濡目染的家承教育让他很快了解如何扎针。“看着看着,自然就知道扎什么穴位治疗什么病。上中学的时候我也是喜欢,我就把经络针灸的书一本本看了。”渐渐地,家乡人就会在董峰父亲不在家时请他帮忙扎针了。

  董峰珍藏着一本早已泛黄、破旧不堪的《医学证传》。“这是我父亲学医的书,没事我就拿来翻。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他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但是这本书他已经读得滚瓜烂熟了。”年幼的董峰从初中起就开始自学父亲留下的中医教材。1992年董峰入伍后,更是立志要继承父亲的心愿为乡亲行医、服务官兵。

  勤动笔墨苦读书  

  董峰现年仅36岁,但却常称自己是比较古老传统的人。他热爱钢笔书写胜过现在青年人常用的电脑。不论是开处方还是记录,董峰一直坚持使用钢笔,每年会用掉4、5瓶墨水。

  董峰还有一项嗜好,就是抄书。他回忆道,2008年全国迎接、筹办奥运会期间,他得以闲暇,将1000多页的中国针灸教师教学参考书一字不拉地抄了三遍。“抄一遍大概用了三个月。那时做奥运会保障,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饭洗漱后就开始抄书,中午不睡觉也要抄,晚上下班后继续抄。我真是太感谢奥运会了,可以让我全身心投入,随学随用。”董峰说,他抄写的纸张叠起来有一人多高。有些关键的句子,他会留存起来装订成册。在董峰诊室的柜子中,有满满一柜子这样的读书心得与笔记。

  董峰认为,学中医要勤找证据,而看书、抄书是他为中医科学寻觅证据的一大手段。董峰在临床中发现胃炎、胃溃疡、食道炎患者,早期都伴有咽炎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冥思苦想的他,近日在研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赠与他的书中,惊喜地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叁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以益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也。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找到寻觅已久的有力佐证,董峰喜不能已,反复吟诵。

  就是这样,在大量的阅读与反复抄写及临床实践中,年轻的董峰一步一步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诊疗方法与理念。

  治病必先“调心”

  董峰一直提倡用“心”看病,在他看来,所谓“气生百病”,人体的疾患大多是由体内的气血不平引起来的,一些心理问题才是疾病的症结所在。“治病先治人,治人先调心”,紧紧围绕心理平衡这个切入点,一语道破“心机”,一点解开“心结”,这对气血的畅通、症状的改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每当有新患者来就诊时,他总是要和患者聊上半天,挖掘患者的内心所想,设身处地地提出指导意见。

  “我们不能只是泛泛地一句,让患者‘往开处想’,那样的劝解是苍白的,要真正进入患者的内心,作出分析,告诉患者‘如何想开’,为患者解开心结。”董峰坦然说,“这样做虽然很难,但我们责无旁贷。”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36岁的董峰已经逐渐总结并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那就是“五步调心法”——“调心的话”、“调心的针”、“调心的罐”、“调心的药”以及“调心的膳”,有中医特色的针、罐、药、饮食、心理疗法并用,这种综合疗法让患者深深受益。

  在临床中,董峰认为治病,首先要抓住患者的心理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临床最常见的莫过于家庭问题引起的情志郁结。

  不久前,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来找董峰看病,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病人的肝火很旺,便问她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原来,这位病人最近因为一些小事,和年逾八旬的婆婆闹得很不愉快。于是,在进行完半个小时的常规治疗后,董峰便跟女患者聊起家常,从婆媳俩可能出现的误会到这样的争执对家庭的影响,这一聊就是两个小时。最后,这位女患者竟然被董峰的话,感动得掉下眼泪,说回去一定跟自己的婆婆好好认个错。她本是来看身体疾病的,谁知连“心病”也一起看了。

  今年日本海啸时,一位患者即将过门的“准儿媳妇”当时恰好在日本。海啸后,一家人怎么也联系不上,急火攻心之下,患者出现了耳鸣的症状。针对这一情况,董峰再次扮演起了“心理医生”的角色,一番长谈下来,患者的心态慢慢平稳下来,耳鸣现象也随之消失。几天之后,“准儿媳妇”平安回国。结婚那天,患者特意托人给董峰捎来一大包喜糖。患者对记者赞叹:“董大夫就是一个心理医生!”

  临床花这么多时间给患者,董峰认为“很值”。他说,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中有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据此,在针灸中,董峰根据患者忧、思、怒、恐的情况,在调理心经的基础上调理相应经络,往往效果立竿见影。

  最早给董峰带来普遍赞誉的是他研习多年的“平衡针灸”疗法,“与传统针灸有些不同,它是将人体的神经系统看作传统经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因而能够达到取穴少、见效快、安全方便的效果。”随着调心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提出,董峰更是将二者融为一体。

  独具特色“调心罐”

  区别于传统火罐疗法中的常见的吸住不动的“死罐”,董峰“调心罐”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通过闪罐、拉罐、摇罐、震罐、用罐口弹拨等手法,将火罐由“死罐”变成了“活罐”。“好多人拔罐扣上就不管了,这叫死罐,我把火罐变成一个会移动的罐,这个活罐就变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罐”。这种“活罐”在患者中备受赞誉。

  刚开始拔罐时,董峰发现在留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分散的痧,在走罐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从上到下出现一条或紫色、或红的痧。“突然我就醒悟了:在拔罐时如果轻轻来回拉几下,这样痧是不是能够出来,比单个拔罐出现的痧肯定要效果好,通过火罐本身的吸拔力产生的痧,效果也应该会好过传统砭石使用单纯机械力的刮痧。”经过反复临床探索,董峰终于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特色罐疗法。

  调心罐是集刮痧、按摩、火罐于一体的综合疗法。同时,根据患者个体的需求,董峰在拔罐时还会选取相应的穴位,比如心腧、肝腧、肾腧、脾腧、胃腧等,进行深层次、个体化调理。

  董峰介绍,他的特色药的原理就是调心。在用药调心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忧、思、怒、恐的情况,从调肝、调肺、调脾胃、调肾的角度进行专门的配伍。用药调心中,董峰主要采用的就是清心。董峰认为,现在很多人都会心情烦躁、心火上炎,可以用清半夏、淡竹叶来清心火,如果是思虑过多、睡眠不好的患者,还可以用酸枣仁等。

  “五步调心法”中的最后一步,就是调心的膳食。在看诊过程中,董峰常常会教患者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从膳食入手,调理养生。面对心情烦躁的患者,董峰会教他怎样用银耳、莲子做粥喝。睡眠不好的还可以加点半夏,适量地吃一下丝瓜。面对思虑过度伤到了脾胃、同时又有湿热的患者,董峰会告诉他回去喝一点薏仁米粥,配合再吃点去湿的炒白扁豆。肝脏的问题,可以熬粥的同时放点枸杞、五味子。阳气不足的患者可以放点女贞子、肉苁蓉。有些患者把握不好做饭时放入的药材剂量,董峰就会帮他们先拟个方子、定好用量,然后教他们用药材熬出的水做饭、煮粥,效果显著,广受好评。

  家住北京近郊的白阿姨每次到针灸医院都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找董峰扎针保健、聊聊天。“接触的时间长了,和董大夫就像朋友一样,他去哪里我就跟去哪里,不能让我找不到董大夫啊!”在董峰庞大的患者群体中,有很大部分都是从部队医院“追”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最大的得益莫过于董峰的“调心”理念。

  秉承父训一心向医

  针灸书与针是随着董峰一起来到了部队。初到新兵连,董峰的针灸就派上了用场。训练中常常有人腰腿疼,董峰就在训练结束后给他们扎上几针。1993年,结束了新兵训练后的董峰,凭借优异表现及对战友的友爱,让他被优先选拔学习技术。“当时汽车修理和汽车训练是最火热的。我问还有其他的吗?领导最后说了一个卫生员。我说‘我要去当卫生员!’”面对汽车训练、驾驶员、烹饪、兽医这些让旁人打破头的选择,董峰视而不见,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没人要”的卫生员。

  “我就是爱好这个,虽然别人会觉得学医很难、很苦,但扎针对我而言就像走路一样自然。”谈起当年的选择,董峰依旧坚定不移。

  在卫训队的学习过程中,董峰为了弄清楚经络到底是什么概念,特地去一所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进修了一年半的麻醉,专门研究神经。这一年半的进修为董峰后来从事针灸研究起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

  董峰的父亲一直教导他,在部队中也不要忘了自学中医,要找机会进修。在麻醉科进修时,董峰首先想到了自考。“我爸爸说这太好了,你报吧,尽管家里经济不富裕,但无论需要多少钱,家里都支持!”董峰进修所在的麻醉科主任得知这件事后,建议他考军校。然而真正下定决心后,等待董峰的却是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只有初中学历的董峰无法报考医学专业。

  1995年,董峰无奈考入大连陆军学院通讯士官训练大队。在学习通讯时,董峰依旧带着他的针,四处为饱受伤痛的士兵扎针。那时学校门诊部的护士正好怀孕了上不了班,于是董峰自发在课余时间到门诊部帮忙,不久董峰的医术传开了,上上下下的士官都知道了通讯班有个会扎针的董峰。

  毕业后,董峰被分配到汽车修理所。但是一有空,他就跑到医院去学习。“我是修人的,不是修车的,汽修所不是我该待的地方。”也许是董峰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大家,董峰的领导终于将他调到了当时的解放军81067部队医院。

  几经周折,董峰一直没有放弃进修医学的念头与希望。2000年董峰作为一名士官,考入了全军区只有5个名额的第一军医大学的临床专业,完成了专升本的学习。本科毕业后,董峰继续发奋,2005年又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攻读中医诊断专业,成为了部队卫生员中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

  董峰笑言,自己学医的过程是曲折的、跨越式的发展,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忘记过父亲的教诲与寄托,坚定不移地向着医生的目标奋斗。

  源于军队回报社会  

  “说句良心话,是组织培养的我,是党培养的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老百姓做点实际的事情是应该做的,也是我父亲一直教育我的。”

  董峰深知只有精湛的医术还不够,同时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作为一名医生的高境界。他尽全心传授针灸医术,服务广大患者。为此义诊、讲学、交流、医治成为他人生主线,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台港澳和海外。

  董峰在部队时,每年义诊的次数不少于10次。义诊的对象有时以师为单位,有时以团为单位,义诊时间也从一天、两天最后常常延长到一周。在义诊的同时,董峰常常针对防治部队训练伤这一热点问题,为各军区的医务工作者培训、讲解,医疗技术毫不保留。在河南鹤壁仅一天的义诊时间里,董峰为50多名患者做了治疗。

  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董峰还为担任奥运安保的官兵进行义诊,缓解他们的疲劳与伤痛。转业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不久,董峰就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北新仓街道组织的义诊活动。

  “一板针、一罐棉球”已经成为了董峰的随身“武器”。有次,在北京飞往沈阳的航班上,一名韩国乘客出现了癫痫症状。董峰看到后马上联系了乘务员,征得韩国随行乘客的同意后,董峰就利用随身携带的针为他施治,一两分钟后,这位乘客醒过来了。此后,董峰便养成了针不离身的习惯。在飞机、火车、轮船上,董峰都为突发急症的患者进行过治疗。

  董峰出名之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为此不谙电脑的董峰还开通了博客、微博,向公众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解答疑问。有位“温暖的微笑”给董峰博客留言,为她母亲十几年的过敏性鼻炎求医。董峰给出了细致的良方和建议,“温暖的微笑”回复道,“深为董医生能认真告之医治的方法而感激不已”、“愿世界上多一些像董医生这样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医,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这就是应该去做的。这对扩大中医在老百姓中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所以我认为针灸义诊是无愧的,也是无悔的。”董峰坚定地说。

  董峰小传


 

  董峰 山东省阳信县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调心疗法创始人,提倡在治疗中保健,践行在保健中治疗。1992年12月入伍,2010年3月转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治中医师,中国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亲传弟子,国家执业中医师。历任中国老年学会平衡针灸学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医论坛理事、沈阳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外小教员、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名誉主任等。

  自幼尚医,入伍后通过系统培训,先后拜师海军406医院麻醉学专家郭海城教授,平衡医学理论倡导者王文远教授,对临床常见的疼痛病及疑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研制的平衡保健丹、平衡养生丹、平衡祛痛散、瘤淋贴、平衡沐浴香砂远销海内外。

  参研《硬膜外腔注药加躯体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课题,并获军队科研成果四等奖,先后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学习文化知识先进个人”、“三讲”正面教育先进典型、优秀训练“小老虎”、优秀共产党员,并分别荣立三等功、二等功。还多次参加军区首长及总部首长、中央首长的治疗保健工作,受到一致好评。

  先后在全军中医骨伤专业学术会议,第三、四届东西方国际平衡针灸平衡医学学术会议,中国首届名医论坛等大会上宣读论文。2005年应台湾医师公会及高雄医学院邀请代表中医界专家前去交流并进行义诊。先后在《按摩与导引》杂志、《中国平衡针灸平衡医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针灸杂志》、《人民军医杂志》、《亚洲医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参研部级课题2项,参研国家“973”重大课题1项。


  更多精彩请扫下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 zuojiabao1985 【添加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