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报告文学中语言魅力的彰显 ——读陆原的《谁为翘楚》

核心提示:【陆原简介】陆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文


【陆原简介】陆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台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中国散文学会二届、三届理事,台州市政协委员,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仙居县文联主席,仙居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小说、散文、长篇报告文学有《苍鹰在天》《心灵的风景》《万里长歌》《谁为翘楚》等,主编文艺专著20多部,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中华散文》《散文》《报告文学》《江南》《星星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上发表,有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等各类奖项,并有作品被收入各类年选等选本。

长篇报告文学《谁为翘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语言是人的肢体行为,更是一种符号,在报告文学中如何运用愈来愈重要。为什么现在众多的作品都喜欢贴上非虚构的标签,但生硬的语言,苦涩的表达,让人无法阅读,甚至望“文”生畏。当陆原将他的《谁为翘楚》一书送给我时,我竟然爱不释手,一个月内进行了接二连三阅读,第一遍粗略,第二遍细读,第三遍重点读。这是我读书史上,难得的现象。

同样是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不就是一部反映建筑业发展——《谁为翘楚》长篇报告文学,但不同的是,这是一位来自浙南大山深处——仙居作家陆原如椽之笔,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起笔,以大开大合的气势,生动描写了浙江建筑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建筑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不平凡发展历史,可谓对建筑业一次全景式、大视觉、多维化的文学书写。

老实说,对建筑这个行业,我太熟悉了。在做作家之前,我曾担任一家省属建材企业的厂长,那时当厂长要参加全国厂长统考,考试合格者,根据厂长条例,你才有资格当厂长。那像现在,工地上一块砖砸倒十个人,五个是经理、三个是厂长和两个是董事局主席。大家知道,建材为建筑提供半成品,建筑在建材的基础上打造在制品。但熟悉这个行业,不等于能写这个行业。如果要我来写这个大部头,我是不敢接单的。好在陆原不是学建筑的,但他是从仙居过来的。仙居是什么地方,当地人称那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一看不得了,居住与建筑、居住与建材本身就是栾生兄弟,有着异曲同工。

回过头来看,来自仙人居住的地方的人不写建筑业题材的作品,谁写?简言之,即便前面是地狱,你陆原不去,谁去?我这可能是一种调侃。但中国有句俗语早已为我们诠释好了:无知才能无畏。所以,这才把陆原逼上梁山,绝处逢生,写出了这么一个让人眼睛一亮,令人兴奋无比,充满建筑生命音符的报告文学。


陆原长篇报告文学《谁为翘楚》作品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在这里,人们可能更多看到作品光鲜外表,而我确被作品独特语言魅力所征服。它可以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又可以属于新闻文学。它的语言形式方面,仿佛又汲取了小说等艺术门类的滋养。可见,他的报告文学的语言与散文、新闻、小说等文种的语言就有了内在的关联,它融合了小说、散文、新闻等文种的语言因素而形成了自己新的语言特征。

也许陆原作品的语言,带有山里人腔调。此时报告文学中语言魅力的彰显,就像是一个人的恋爱,像貌好的美女,往往是男人争宠的对象。读书我更喜欢是这种恋爱式的,最好对书是一见钟情。一本书让人顿生愉悦,这是一部报告文学成功的一大半。为什么读陆原作品我特别强调或特别关注语言这个东西。因为前几年,我在写长篇报告文学《致青藏2——生命在无人区》时,我们曾对报告文学的语言进行过多次交流。所以,今天当我一读到陆原作品时,顿时条件反射,突然发觉他在报告文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我笑说它是仙居普通话。

著名作家张国云在研讨会上点评。


是语言的基础。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亦是报告文学创作中自始至终必须遵循的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危及到它的生命。报告文学之所以受到社会的重视和世人的喜爱,就在于它写的是最近发生的真人真事。

要确保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就必须首先保证作品中语言的精度和信度。因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几十年来,浙江建筑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单一的小土建施工向综合的大土木工程拓展,从乡镇集体建筑企业向民营建筑企业嬗变。再到当下从建筑小省到建筑强省,从建筑副业到建筑主业。对于这些历史性,作品一方面通过报告文学真实还原,一方面要防止语言的失真,除了花功夫深入采访外,还必须真正把握报告文学语言优美。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陆原很好地处理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新闻性时,又不失大胆地运用文学语言;突出文学性时,又较真据实地写人叙事。

如书名取:为谁翘楚,就很见文学性。翘楚的 “翘”,是指高出仰起的意思。而“楚”,是荆木。在这里,“翘楚”,指高出一般灌木的荆树。最早源自3000年前的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后世人们用“人中翘楚”“个中翘楚”“行业翘楚”,比喻杰出人士。引申作为超群出众,出类拔萃的意思。我是生在杭州,长在苏北,那里老百姓造房子喜欢一家比一家屋尖高,当地人美其招财手,这个“招财手”我认为就是陆原所指的翘楚,可见既有文学性又不失真实感。所以,语言的文学色彩切忌华而不实。在书中,陆原特别注意有节制地、有分寸地运用描写语言。有节制,就是在作品中不作长篇静止的花俏描述,尤其应慎用心理描写,不宜凭空地大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应尽可能让人物自己“说话”,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报告文学的语言信度就会降低。



河姆渡文化遗址


语言的前提。白居易在杭州担任过刺史,他说过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是流淌在文学作品中的血液。各种文体中,诗歌散文一般是主情的。因此,从散文中分列出来的报告文学就天然带有浓情的遗传基因。

有人说,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具备三项必备的条件,这就是,第一,严格地忠实于事实;第二,强烈的社会感情;第三,密切的联系老百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社会感情是报告文学作家必不可少的素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总是禀有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易激动,易亢奋,也易情不自禁。在这里,语言不一定是用说的,只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它就会像阳光一样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雪,就会像春雨一样滋润人们的生活,就会像黄莺一样唤醒孤寂冷漠的心。所以,陆原在写浙江建筑业,浙江的建筑精神,同时也在揭示和思考着浙江的建筑匠人,以及内在的灵魂。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对浙江工作的要求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今年杭州G20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向浙江提出要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比过去,多了“勇立潮头”四个字。现在我们回头看,陆原的书在去年十月出版时,书的副标题就已明确提出了“勇立潮头”。这看似偶然巧合,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敏锐力,展示了这个长篇报告文学的思想高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语言需要智慧,如同大地需要阳光,这样才会明媚与美丽;反之,就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有智慧的语言,才会耐人寻味,作品才更有感染力感召力。

语言的关键。我赞同不久前,王蒙对报告文学性有一精辟论述:“小说的要劲在于非虚构带来的心动,虚构得明白真挚,牵挂得刻骨铭心,变化得不露痕迹,没有小说的纂劲更没有纪实的条目气。唯愿真挚得天马行空,自由得洒脱,轻盈得写实加结结实实,板上钉钉,肋上插刃。”

从这一点来说,报告文学和小说对其语言有同样的要求。但两者的生成却有着质的差别。表现力强的小说语言主要依靠作者对生活语言的加工提炼。而有表现力的报告文学语言则有赖于作者对生活语言的艺术选择。前者可以虚构,后者当求信实。陆原的确是一位有经验的作家,能从诸多的生活语言中,披沙沥金,选择出最能真实地再现写作本体特性的品格。

作为报告文学表现的主体大多为人。因此,它的语言表现力主要地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独特个性的艺术化的再现上。它要求作者从人物许许多多的原始语言素材中,筛选出最能烛照人物深层品格的有亮度的语言。在书中的第二章穷不认命的浙江人,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有十多个,他们有的是泥匠、瓦匠和木匠,甚至有的是包工头,但这些人物大多个性卓然,形象活脱,人物语言的声气也迥然有异,栩栩如生,令人难忘。我尤为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除了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外,还较好拿捏报告文学叙述语言的凝、简洁。罗唆繁复,这是报告文学语言大敌。

语言的保证。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它应该启发读者思考,提高读者对生活的研判能力。这时语言表现出是一种大当量的力度。而这力度又体现为穿透力——深度和浸润力——广度。具有力度的语言,深刻尖锐,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不敢道。

为了展现报告文学语言的魅力,陆原在书中几乎运用了各种文体,目的就是强化或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第一章河姆渡上的寻觅,从头到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第三章浙江另一种胆魄,单独拿出来读就是一篇好小说;在第十六章又是一年春来时,我看酷似一篇惊天动地的新闻文学,而每个章节开篇的话,都是一篇篇打动人心诗话。

我记不清是谁说的,“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好的报告文学贵有哲理品格。而这种哲理品格因文种不同,表现形态也有异。通过研读陆原作品,我们会发现:诗贵含蓄,小说的“倾向”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体现,而报告文学则有别于诗歌、小说。它在观照现实,透视人物事件内层时,作者可以直接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评判,表达自己的见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更加强烈的政论色彩。

报告文学的“真度”语言特征,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概念。四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作品中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真”是报告文学基础的语言特征,是前提;“善度”我的理解,是报告文学的表现力,它是实现报告文学语言文学性最主要的手段。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复原)


当然书中还有一些不足,如第162页中说:“建筑是遗憾的艺术”,这容易误人子弟。我曾读过哲学管理博士,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某种程度上说,建筑不只是供“仙人居住”(人们发笑,前面我说到“仙居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建筑还是美学,好的建筑都是世界上不朽的作品或经典。既然是这么伟大的东西,这本书如果要我来写,我至少增加一个章节,写一写浙江建筑的第一高楼,浙江建筑上市的第一股票,浙江建筑“走出去”,浙江建筑未来远和远方,甚至浙江建筑史永远难忘的炸毁46层浙医大学大楼的再造,如此等等,个中滋味充盈故事。如果我们认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我们作家就是这个音乐中操盘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都听得懂,这必须要我们操盘手来担当。

既然《谁为翘楚》书写的是建筑,中国人在建筑上讲究大格局——门要高、屋宇要宽、庭院要深,那么报告文学的语言是不是也得讲究大格局——“真”的大阔襟、“善”的大眼界、“美”的大追求、“度”的大能量,可喜可贺的是陆原先生在报告文学的语言魅力运用上,正在从一个髙原走向又一个高峰。


作者简介张国云,工商博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已出版《走进西藏》《穿透灵魂》《叩天问路》《云边书话》《水流云在》《一条大河里的中国》《致青藏1——我的藏区生活》《致青藏2——生命在无人区》《致青藏3——一家人的朝圣》等作品。获得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诗刊奖,三次浙江文学奖,获中国时代艺术文学贡献奖,被誉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区”——写书第一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