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临帖务求形似,首先笔似。
276.学好书法的要求:是临帖、苦练、心悟三者结合,缺一不可。
277.一辈子跟着古人走,是没有出息的,当今最可怕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与古人打交道。
278.严格一点看来,当今位数众多的书法家,还没有真正入门,基本功更是没过关,奢谈创新,独特风格,真是天大的笑话。
279.翻开一本厚厚的“书法作品集”,头几页是最没看头的。他们大多是名人或名家的题词。
280.我50岁前,不知道写字还有理论。可是我的书龄已经40年了。我相信古人写字,是不会懂得多少理论的。
281.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但不能照搬。尤书法艺术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她是由汉字演变而成为特质艺术,洋理论无法准确而具体的解释中国书法,过多引用洋理论,肯定要走到邪路上去。
282.书法理论,都是学习书法过程中悟出了一些道理。
283.现在有些书法理论家,专写文章,自己的字并不怎么样。理论变得越来越空洞。
284.理论家的本领:把一幅很平常的作品,说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
285.在理论家的笔下,连书者自己也不明白的,他能说得天衣无缝。
286.从理论家写评介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人格中的真正份量。
287.天才肯定是有的,但靠不住。古人云:“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努力,任何天才都是白搭。要想学书有成,必须是“痴迷、临帖、顿悟”三者的结合。“顿悟”就是“天才”。
288.书法的秘诀,就在你的实践之中。
289.秘诀在碑帖中,秘诀在苦练中,秘诀在顿悟中,秘诀在一百座大山那边等着你。
290.拜师是必要的,不拜师也无妨。因为,碑帖、报刊、展厅、交流都是极好的无声的老师,就怕你缺乏耐心,缺乏认真对待。
291.当代人学习书法,创新是天生的,学习传统,才是逼出来的。所以,必须特别强调传统。
292.学书法学什么?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书法全在于“笔法”(用笔)之中。笔法千变万化,一辈子也难全部学到手。笔法决定结构,影响到章法布局。写字时,“想的是结构,靠的是笔法”。笔法决定一切风格和境界。
293.所谓书法基本功,就是指笔法的基本功;所谓功力深厚,就是笔法的变化的力度的深厚。
294.“丑”书也是一种美。那是因为书法家年岁已高,手发抖,不遂心而自然流露所致,有童趣之美,超脱之美,绝不是装出来的。年轻人写“丑”体,就如同给孩子装上胡子,装模作样,是真丑。
295.以“丑”为美,是高级之美,更难写。
296.老年人的字颇似年轻人的字,那是“返老还童”,年轻人的字像老年人的字,这叫“未老先衰”。
297.书法博士,应该是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俱佳的全才、通才,都是引领书坛的中坚人物。千万不能变成纯粹的“书法理论家”。
298.“大家”(注:指所有的人),“大家”(注:指搞艺术人中的佼佼者)。大家都是大家。这就是艺术界的普遍现象。
299.历史上凡是称得上大家、大师级的书画家,不外乎以下条件:①学问深,②艺术精,③影响广,④贡献大,⑤地位高,⑥作品多,⑦环境好,⑧机遇巧。前四条是必须的,后四条也少不掉。
300.不相识的好心人,北京朱海燕先生曾经主动为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书法大家曹寿槐》,我知道后,再三表示不可。他还是执意发表了。读了他的大文,着实感到鼓舞,人也有点飘飘然。后来我才明白:他赞颂我可能是真心的,但不排除他对书坛现状的不满,借题发挥。我很惭愧,才写了下面一段话……
我真诚告诉诸位:我的字没有我父亲好,我父亲的字没有我爷爷好,他们知名度,大概只有方圆10公里。这叫:“山中无大树,茅草也称王”。我就是茅草,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民间书法家。
301.当前,所谓“实力派书画家”满天飞。请问:有实力派就有非实力派,哪些书画家属于非实力派?一个也找不到。原来,凡会写字画画的人全都是“实力派”。呜呼!
302.常常听到有人喊“精品意识”的口号。难道有了意识就能出精品吗?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写“祭侄稿”,都是精品,是有意而为之?还是无意而为之?
303.如果中小学里,再不抓紧书法课的教学,今后连我这样的民间书法家也不会很多。
304.书法是“国粹”,连同“国画”、“京剧”、“武术”、“中医”并称中国四大国粹,这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越是高雅艺术,就越少变化,是超越世俗的稳定形态。所谓创新,其实就是风格的多样性而已。若弃旧换新,那也就不称其为“国粹”。
305.京剧艺术的坚持,一腔一调,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传统继承是不能改变的。只能是流派纷呈,而决不允许改腔换调。凡是国粹,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06.任何时代,都有时风,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时风的形成是当代人互相影响的结果。作为有真知灼见的书家,必须学会冷静,不应随波逐流,与时风保持一定距离。跟着时风跑,步他人后尘,不是创新。
307.任何艺术形式,想要真正走向世界,都必须是本来面貌,决不能迎合世界的口味。
308.坚守“国粹”的纯洁性,与向别国学习借鉴是两码事。对外来文化艺术的优秀部分,不但要学,而且是诚心实意地,一丝不苟的把它学到。如透视、色彩和明暗等。
309.狂草的高明,除了结字、布局的潇洒飞动,一气呵成外,必须每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在当代的狂草作品中,仅有毛泽东一人能做到。
310.狂草是形狂,心闲。心不从容,写出来的狂草不耐看。
311.王邃常的章草,高古而别开生面,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12.不管什么个性和风格,字写不古,不可贵。张继的隶书,乐泉的行书,既现代又高古,称得上成功者。
313.我认为: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314.关于对“写字”与“书法”二词异同的理解和思考:
△常听人说“写字”为了实用,“书法”是专指书法创作,“写字”是属实用,“书法”则属艺术,是有区别的。此话,看似正确,其实是误解。“写字”与“书法”,都是指写字,只是时代不同,名称不同罢了。
△明以前,书人写字,全都是为了“实用”。即使像钟繇写的《荐直季表》、王羲之写的《兰亭序》、颜真卿写的《祭侄稿》、苏东坡写的《寒食帖》、黄庭坚写的《松风阁》、米蒂写的《苕溪诗》等等,冠杰古今的伟大名帖,全部都是属于实用。因此,不能以实用或非实用来作为“写字”与“书法”的区别。
△历史的变迁,语言也随之变迁。对用毛笔写字的名称,各个世代都不同。我没有研究,据我粗浅了解,就有:“临池、翰墨、法书、书道、书学、练字、习字、书艺、写字、书法等等不同叫法,都是指用毛笔写字。
△我的童年(解放前),书法叫“习字”,解放初,书法叫“写字”小学每天就有20分钟写字课。改革开放后,书法热潮的兴起,写字一词不再用了才正式改为“书法”的名称。虽然“书法”一词,早在唐朝就已出现,但并未公开使用过。
△写字不同名称至今尚存在。中国写字叫“书法”,而韩国写字叫“书艺”,日本则叫“书道”,其意思都一样,都是指用毛笔写字。从词意来讲“书道”最高,“书艺”次之,“书法”一词最文雅、贴切。所谓“书法有法”、“法进于技”、“技进乎道”是也。
△“书法有法”,这就是说,写字要按法度去写才会进步,这还是为了实用,算不上艺术。因此,严格说来,“书法”与“书法艺术”是有区别的。
△所谓“书法艺术”,是指你写的字,不但要有法度,而且还要给人以美感、美的享受。真正的书法艺术(书法作品)不但要求技法娴熟,而且还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还要写出修养和境界。否则,不管是谁写的字都算不上书法艺术。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法展,不见得件件都是书法艺术。
△中国书协会员,各级书协领导的书法作品,不见得件件都是书法艺术,某些人的字,压根儿就算不上“艺术”。
△各地开办的“书法班”确切点讲就是“写字班”。他们任务不是培养书法艺术家,而是指导学生按法度写字把字写得端正点,为实用作准备,同时培养他们兴趣,以便个别学生将来深造作准备。
△现代绝大部分人写的字(包括钢笔字),已经不能实用了,写出来的字成“天书”别人看不懂。要想真正达到实用的水平,还必须下两三年“寒窗”的工夫。
315.熟练一种点画,可以写篆书,熟练三种点画可以写隶书,唯独楷、行、草必须八种点画都要精熟运用。
316.点画就是笔法,笔法能精到运用,就是大家。
317.汉字的笔画在书法上只能称“点画”,不能说成“线条”。“线条”很少变化,点画才会有千姿百态。若坚持将“点画”说成“线条”,其目的是在贬低“笔法”的意义,也就是贬低书法艺术。
318.在书法三要素中,笔法占六成,结体占两成,章法占一成,其他占一成。所以说:书法就是笔法的艺术。
319.启功先生的字,结体很完美,就是笔法比较单调。学启功的字,没有难度。
320.结体大同小异,只有笔法不同,字体就变了,风格也变了。所以学书法就是学笔法。
321.结字当然重要,与笔法相比,就不值一提。
322.执笔决定用笔。当代人执笔千奇百怪,笔法也千奇百怪,就是不把中锋当回事。
323.赵孟頫字的结体非常完美,但他还是强调:用笔千古不易。
324.当代人字的结体与传统的结字原则,以反其道而用之。这就是许多人的创新之路。
325.板桥体的特点:也是将结体反其道而用之,把篆、隶、楷、草、行的笔法结体揉在一起;把结体原则打乱,加上异体,笔画增减,但笔法丰富。板桥体不似传统,胜似传统。
326.性格拘谨、规矩的人,不要学板桥体,学也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