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诗人自有诗人的爱

核心提示:编者按:7月2日上午,湖南诗人胡金华作品《雪落在南方的乡下》于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了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雪落在南方的乡下


编者按:7月2日上午,湖南诗人胡金华作品《雪落在南方的乡下》于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了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雪落在南方的乡下》不仅是一部诗歌集,还是一部记录和表达交相辉映的作品,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用诗歌独特的体裁,记录着时代、乡村的变化,记录祖国的盛事,记录人间百态……在此特推出《雪落在南方的乡下》评论,以飨读者。

与金华相识源于他在湖南省怀化市水利局局长任上,那时只知道他是工作狂,为水利的事敢于豁出命去,但不知道他曾写过诗,还藏着一个诗人梦。这两年我兼任水利作协主席,才注意到金华的诗歌创作,眼前不觉一亮,心里也感慨万千。打电话给他,他说退居二线了,可以重新拾笔写些东西。正如他说的:“心底的文学梦从未泯灭,再忙也一直在偷偷地读诗,偶尔还偷偷地写诗。”金华对诗歌自有他的看法,对创作也有自我追求。他袒露自己读诗写诗三原则:一是说人话,要让更多的人读得懂,要让读者知道你想说什么;二是动真情,他反感有些诗人的造作,更反感现实中“从炊烟里走出要断炊烟”的人;三是要有诗意,努力写得有韵味和画面感。说实话,我与金华对诗歌的认识、鉴赏和创作并不完全一致,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但我们内心都有一份对诗歌的挚爱,正是这份爱把我们紧紧联结在一起,让我们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也能够相互砥砺、切磋提高。

诗人的爱深深植根于他的时代情怀。金华经历过童年和少年的生活艰辛,改革开放后幸运地成为“天之骄子”,参与过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对祖国、对人民、对脚下的土地始终怀有深沉而缱绻的爱恋。他把这种爱倾诉在笔端、在诗歌里。在《拥抱深蓝》里,他歌颂中国航天事业,“这片深蓝,是一个天大的棋盘/田野的葱郁/工厂流水线的蓝领/大学城科学院的弧光/决策和设计者的蓝笔和蓝皮书/直至军营的墨绿/都揉进了这航天服的底色/绘就这万物逢春的时代长卷/于是,我深爱着这片航天蓝”。诗人巧妙地运用棋盘这一比喻,把田野、工厂、大学城、科学院、军营等等都熔铸在一起,铺就了航天蓝的底色,寄予了对祖国综合实力的赞美。在《来自南国的欢迎》一诗中,诗人另辟蹊径,为北京冬奥会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北京冬奥会/我们以中国南方的方式欢迎您/让南水北调送您一江碧水/让喜鹊衔枝送您一朵梅一个春天”,立意巧妙又自然贴切,一位南方诗人对北京冬奥会的欢迎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金华在脱贫攻坚方面创作的诗歌数量占比大,比如组诗《朝花夕拾》《武陵山的梅子熟了》《续写山乡巨变新篇》《山区的花儿开了》等,每组诗都有独特的视角、精细的表达,汇聚在一起,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同时,在这场勠力同心的攻坚战中,诗人也展现了农民群众的自强不息精神。“好多词山里人似懂非懂/许多事让他们心烦/生锈的不止是砍柴刀/喊开会他们答要护林进山/填问卷调查的多项选择他们选择挑担//山里的空气/洗亮山里人的心和眼睛/他们分得清家猫和野猫/算得准时间和收入账/记得清每张蹲点干部的脸庞”(《金子村》),诗人在对扶贫工作热情赞颂的同时,也以山里人口吻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善意嘲讽,这反而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

诗人的爱深深植根于他的故土情结。金华具有浓郁的故乡情结,这不仅是因为故乡的土地养育了他,还因为故乡承载着金华的诗人梦想、寄予着诗人的人生观念、传承着诗人的文化理想。三湘大地、洞庭四水,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脉底蕴、代代相传的伟人故事、至亲至爱的亲朋好友。在诗人笔下,千溪成河、万川归海,成就了既大气磅礴又温婉细腻的诗国海洋。在《涟河颂歌》《左公故里怀古》等组诗里,诗人追寻着英雄的足迹,抒发着时代的怀想。在《为父亲写墓志铭》《母亲印象》《散落天堂的爱》等诗中,诗人饱含泪水,为父母、为亲人画像,为生长于斯埋葬于斯的芸芸众生留下了诗的印记。这里,既有诗人撕心裂肺的追忆,又有沉潜发酵的反思。诗人是大孝子,对父母的孝敬恭从不时流露笔下。他在高铁上用手机改写父亲的墓志铭,“满载的车厢一下如无人的世界 / 整个身躯一如子弹头飞车 / 穿梭在时光隧道和父亲的心波 / 心汁压榨成二百碑文”(《为父亲写墓志铭》)。他向父亲承诺,“您去了,以往所有的好陡涨 / 涨成了记忆里的河 / 诗文里的泪 / 儿余生的一缕温暖 / 继续撑着敬母的源泉”(《思父》),年近花甲的诗人有着一颗讨娘欢心的赤子之心,枝枝叶叶中映射着大爱光芒。这部集子里,还有不少记游诗,也每每与故土相参照,在他乡之行中反刍故乡,别有一番滋味。我们还要注意到,诗人对故土的眷念中有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这不仅仅是岁月催人老的感叹,还有对耕读传家、孝老爱幼、感恩报德、勤劳坚韧等乡土文化式微的挽留。“我只想抱着这青石板路的腰痛哭一场 / 我的如青石般黛青的头发呢 / 我的如青石般黛青的记忆呢”(《青石板路》),“回不去了,时光 / 身上的汗水早已干涸 / 倒是笑容长留 / 在柴院主人的脸上”(《柴院》)。读这些句子,不禁叫人唏嘘。诗人尤其痛心疾首的是那些数典忘祖的人,“可从最熟悉的路上走出 /最容易忘了来时的模样 / 吃饱了便忘了饿忘了粮 / 穿暖了便忘了冻忘了布与衣 / 甚至从炊烟里走出要断炊烟”(《从炊烟里走出要断炊烟》)。诗人的呐喊犹如一记重锤,值得我们警醒。



诗人的爱深深植根于他的水利情感。金华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对水利怀有真挚的职业情感,治水管水兴水是他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所在,当然也融入了他的诗歌里,作为水利人,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在组诗《在江汉大地》里,他站在丹江口水库大坝上,抒发着水利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虔诚与自豪,“我是一个慕名而来的湘人 / 一个不拜武当要拜大坝的“香客”/ 观烟波浩渺的丹江湖 / 我愿是漫江碧透里的一尾丹江鱼”。在《烂泥湖的荣光》一诗中,他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拧紧裤腰带创造出了人间治水奇迹”的四十万治水“泥军”充满敬意,对今天“烂泥湖变成了国家湿地公园”的“新山乡巨变的风景画”给予深情歌颂。在《云端里的花海》里,诗人写道:“好花要有好水浇 / 高山流水涌进滴灌喷灌 / 一张节水网串起田野山岗”,倘若不是水利人,视野里很难出现这么一幅图画。水利并不是诗人自己的选择,而是祖国的需要、时代的召唤和人生的机缘,但诗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普通和平凡耗时正好一花甲 / 我们在《雷锋日记》里寻找勇气和诗意 / 把自己钉进了共和国大厦 / 永不生锈还待时间检验 / 时间也会检验出我们这代人生命的不悔”(《从螺丝帽到螺丝钉》),诗人的自况也是当代大禹的共同心声。



爱与情是水乳交融的,大爱就是至情。这本集子里,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浓烈的情感抒发是其最显著的特色。诗人的爱是有根的,也是有形有状、有血有肉的;诗人的情是真挚、朴素、热烈、深沉的,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凌空蹈虚。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一是丰富的生活阅历。金华的生活经历十分丰富,又有一颗敏感诗心,有浩然之气。他的诗都取自日常生活,所到之处、所观之景、所思之人皆有诗意,因此,他的诗非常自然,随物赋形,率意而成,没有丝毫的拼凑堆砌,“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二是切口的精细入微。诗人的题材比较广泛,其中不乏类似航天、冬奥会等宏大题材,但是诗人善于从细微处入手,运用细节来承载诗歌的旨归。特别是在《乡村工匠,远去的荣耀》这组诗里,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外公一辈子酷爱石头 / 九十岁时还给自己凿了石墓”(《石匠》),仅此两句,就将一个老石匠的豁达胸怀刻画得入木三分。“远看背着一座山 / 近看背着一张琴 / 纺锤一响 / 棉花万两”(《弹匠》),熟悉早年弹匠生活的一代人,对“一座山”“一张琴”的细节比喻一定会拍案叫绝。三是语言的诗意营造。诗人钟情于实话实说、深入浅出。一首诗只有叫人懂了才能让人爱上,诗人深谙此道。但是,金华的诗歌也不是平淡无味的大白话,相反,正如他所说的,“努力写得有韵味和画面感”。通读诗集,我觉得他做到了。诗人选词造句很有讲究,语言注重及物性,许多词语具有浓郁的湖湘标识,既凸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也使得诗歌充满画面感;不少细节镶嵌在历史和时代中,彰显了逼真的现场感。诗人特别注重韵味的酿造,有些句子让人回味无穷,甚至忍俊不禁。比如“上坊村别联想上访 / 黄旗村可以联想黄金 / 胜溪村肯定今胜于昔 /有意思的是女村支书被叫成‘杨门女将’”(《粟裕故乡的油菜花》),通过谐音的联想和对比,活脱脱勾画出堡子镇的可喜变化。类似这样生活气息浓厚、诙谐幽默的语言在诗集里俯拾皆是。



在一篇小文里对金华的诗歌进行条分缕析是不可能的,但仅以我初步的阅读,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叫人击节称赞的好集子。这一切,都再次证明,诗歌要扎根时代、扎根生活、扎根群众。“我来自南方的乡野 / 一只吃惯了竹根竹笋的竹鼠 / 一尾习惯了水田旱田的泥鳅 / 一条闻惯了汗臭和香火味的家犬 / 我的灵魂属于我的那片土地 / 前世今生注定是一个乡巴佬”(《一个流浪在城里的乡下人》)。“乡巴佬”胡金华是一位有底气、有追求的诗人,我祝愿他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上继续精耕细作,为诗坛带来更多的惊喜。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兼水利作协主席



附胡金华诗歌两首:


母亲印象(组诗)

胡金华


1

风湿病也遗传

下雨天一疼我便想起了您

大地当床

那是生活所逼

毫无诗意

一张床、一床被

我选择三伏天出生也许为了节约

娘和我打地铺

根根稻草能扯出我青涩的童年

您飞快挥舞着镰刀、铡刀、菜刀

和着汗水和泪将生活切出花来

只是命运的刀把总在别人手里

白天七分足工

一天也没敢落下

夜里不用灯剁猪草、牛草

一餐也没有省着

粗糙的手会弹琴

儿女的补巴象细作的田地

半夜的月光也不放过

要去十里上冲煤窑挑脚炭

天不亮要送到十里下冲码头兑成一升蚕米

炭上的石灰印稳住了信任和一家人的生机

一次我掉进屋前池塘

靠扯着根树枝续命

您丢下挑担

丢魂般飞奔

如离弦的箭

大喊一声我的崽

印象切骨入髓

箭头一直留在我生命的靶心


2

狗尾巴花也有春天

从没出过远门的娘居然爱唱戏

她总是一路奔波一路欢歌

读小学的我

放学揣着饥饿飞跑回家

地坪里吹唱弹琴的热闹赛过学校

屋里灶上的铁锅只有水在翻滚

我打断娘的雅兴告诉她米桶空空

她拍一下脑袋说是忘了借米


3

七九年二月初十还在下雪

寒风穿透县城一中的墙

冻僵我的相思

我红着脸穿着娘唯一的列宁装棉衣

十五岁的男子像株含羞草

偷偷想娘和穷山沟里的家

这天,是娘四十岁生日

下午同学的叫唤吓了我一跳

娘象个乞丐出现在我的宿舍

满身沾满泥水,满脸歉意

手里却捧着大半缸白花花的五花肉

印着毛主席语录的瓷缸摔破了一层皮

生活的抽打

连小物件都不曾放过

娘说是亲戚们来了

称了点肉

送来渡河时不小心摔倒

娘说是在河里洗干净了

尽可以吃

娘说话像打机关枪

忘了抹自己身上的泥

却不忘洗了我盆里的衣

娘逼我当面吃几块就匆匆离去

二十里回程,家里还有客

我此生再没吃过这么好的肉


4

娘会绣花不会秀恩爱

甚至有时和父亲铁板钉钉还会擦出火花

可当看到娘抱着没气息的我父亲嚎啕猛摇

我懂得了什么叫爱和生活

父亲居然被摇醒

又活了三年

今年中秋我们兄弟下决心重修父亲的墓

八十多的母亲忙前忙后脚底带风

落成之前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细看碑文

仿佛那不是一笔一划的字

一丝一毫都连着天堂



雪落江南(组诗)

胡金华


雪地里的风景

雪,落入江南

是挂在祠堂老宅屋檐下的冰凌

是铺在高高低低田塅上几尺深的棉絮

压坏了村前我们躲迷藏的小树林

压弯了我家的茅屋顶与靠挑担为生的父母

我从冰封的池塘拖回一担红薯和冻红薯般的手脚

幻想这雪若真是棉花多好

青石路听得到雪语无巷无人

推开家门是柴火和比柴火更温暖的祖母笑容

毛皮纸糊不住松油灯迷人的光和烤红薯诱人的喷香

我在雪地里曾经迷路

那是高考那年的正月初三

最熟悉不过的求学路上

背着的一袋米和书没丢却丢了魂

默念祖传的咒语根本没用

快要结冰的眼泪居然洗清了道路

走进学校老师的惊讶和安慰温暖我此生

长大后一辈子都在雪地爬行

不是大自然就是命运中的雪山

雪染白了头发和眉毛

城里霓虹灯将雪染成非白非红的斑斓

我们坐在空调的房间

脱衣划拳夸张地赏雪

窗外依然是飞雪

可再也不是从前的雪花

尽管到了不需风花雪月的时候

可所有的风花雪月扑面而来

许多道理此刻明白还不算晩

因为还有未来还可以告诉未来

雪地里的月光

雪地里的月光

映照清凉的山溪

母亲带年幼的我洗着筐筐萝卜

不时传来母猪和猪仔饥饿的叫声

苍白的萝卜

苍白的河水

苍白的月亮

比不过我娘俩苍白的手和脸

雪地里的月光

点亮父亲和少年的我挑柴的方向

小脚套大脚

父亲挑一程又回来帮我一程

如蚂蚁搬家如蚂蚁般生存

弯弯的山路弯弯的扁担压弯了我父子一生的腰伤

雪地里的月光

点亮过多少人的记忆

今夜同样下着雪

只是雪盖着父亲的坟母亲的头

母亲执意要我陪看月光

我说冷她说不冷

我说是一轮皓月她说月亮长了毛

我说邻居家念佛有木鱼声她说是幻想

母亲抽身执意要点燃神龛下的一根香

我猜袅袅的香烟不只是要献给月光

从雪地出发

雪,落入大地

厚与薄,喜与忧

终究是潺潺流水

雷,已经响过

大与小,长与短

相信总会有雨

月,挂在天边

圆与缺,东与西

道不尽的都是相思与风流

风,拂过尘世的风

暖与凉已不重要

你,只要生长在这片土地

草与木已不重要

活着,定会长出新绿


作者简介:胡金华,男,湖南省水利系统干部,高级职称,文学爱好者。大学时期为校园诗人,参加工作后笔耕不辍,多次在省内外刊物发表散文、诗歌,曾获《中国纺织报》金梭散文奖。2021年以来,在《诗刊》《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大中华文学》《中国水利报》《湖北诗人》《长江诗歌》《湖南日报》《新湖南》等媒体发表诗歌和散文上百篇,获中国水利部征文一等奖(散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