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学原创

路遥背后的“贵人”们

核心提示:“可以这样说,路遥能一路走来成为当代著名作家,与众多有名与无名的人的帮助分不开。”厚夫表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提及他曾和作家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总书记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谷溪即路遥的“伯乐”曹谷溪。“谷溪是当时延安地区文艺圈非常重要的组织者,《山花》就是他搞起来的。”作家厚夫回忆。不过,路遥人生的助推者,还有很多很多。

曹谷溪教授创作,撮合婚姻

1966年,路遥开始“闹革命”的时候,其“教父”柳青正遭受残酷迫害。而此后两年“造反有理”的狂热,让路遥陷入人生低谷。两年后,曾坐过路遥“大牢”的谷溪(当时路是造反派头头,谷被路关押过)突然间与之化干戈为玉帛。路遥明确表示今后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写作。

那时,谷溪在陕北名噪一方。而路遥也开始显山露水,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有据可查的第一首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谷溪在这首“顺口溜式”的小诗中发现了路遥的灵气,决定帮助这位正经受政治审查痛苦的后生。

1970年夏,已升任延川县革委会政工组通讯组副组长的谷溪,说服领导,用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把路遥抽到通讯组进行培训,名为培养通讯干部。可一连干了两期,实在没办法留人,谷溪又与县文教局白军明联系,让路遥以代理教师的身份,进入文教局搞编剧。

青年时代的路遥(左)与曹谷溪

为了培养路遥,谷溪几乎每次下乡,都想法带上他,让他开阔视野,学习采访,学习摄影。路遥也日益上进,借读谷溪的大量书籍,尤其是俄苏文学作品。1970年夏天,谷溪带着路遥在黄河边拍下了他毕生最喜欢的一张合影。在文学神奇的作用下,路遥与谷溪这两个原先属于敌对阵营的人,相互以魅力吸引,已经无法分开了。1971年,谷溪把《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推荐给《延安通讯》,促成了路遥第一次公开发表,路遥信心大涨,惊喜不已。此后路遥还发表了《车过南京桥》、《塞上柳》等作品,并正式用上了笔名“路遥”。

1970年,路遥在仕途中止和失恋的双重打击下差点轻生。接到初恋女友林达的“绝交信”那天,他当着谷溪的面哭得肝胆欲裂。其后,谷溪讲起了自己的爱情故事:“一个汉子,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应该躲到一个阴暗的角落,用舌头舔干身上的血迹……”这令路遥豁然开朗,更坚决地要在文学上寻找“突围”。从此溪也成为路遥危急时最信赖的人之一。

于是,谷溪一方面决心帮忙修复林达与路遥的爱情,一方面想方设法团结各路人才。《山花》便从此时开始发力,先后累计发行28.8万册,远销日本。路遥也因《陕西日报》点名表扬而在省内名声大震。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1973年春节,林达随路遥回家过了年。

“林达是个好‘笔杆子’,以她的才气和表现,上大学没问题,但为了支持路遥,她放弃了这个选择。”虽然这桩婚事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谷溪的帮助令路遥铭记在心。

1992年9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谷溪把一张见证他们青春和友谊的照片放大后,专门送到了路遥病房,伴随着路遥走完了生命最后的72天。

“在那个年代,假如我对路遥持以报复的心理,那很难讲路遥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成功是需要机遇的,机遇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它只提供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路遥就是这样的人。”谷溪回忆。

路遥与莫言.1988年

申易亲自出马“保送”上大学

1973年,全国高校普遍恢复招生,路遥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推荐的对象。

然而,延川县文教局虽动用了一切办法,路遥却因曾经的“造反派”身份连续被北大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和陕西师大中文系拒绝。甚至出现了招生单位以为县上全力推荐意在甩掉“包袱”,“越是拼命推越不敢收”的尴尬局面。最后,县文教局领导拿着路遥作品找到延安大学招生处,但工作人员仍然担心承担不起政治风险。他们提出只要学校领导同意就招。但是谁能找到学校领导呢?这让县文教局领导再次犯难,于是向县委书记申易汇报,不料,申易哈哈一乐,立马拍板答应亲自出马做工作——当时延大中文系主要负责招生的申沛昌乃其堂弟。

事实上,申易曾参与过“关于白正基通知参加武斗致死,涉嫌王卫国(路遥原名)案”的处理,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走一个坏人”的原则,申易建议对该案复查。调查组经过深入走访,最终得出可信结论,还了路遥一个清白。

“应该说,申易那时候并不知道路遥会有多大出息,他只是本着正义与良知做事。”厚夫认为。

延大时期的路遥如鱼得水,正式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路遥大学同学许卫清晰地记得路遥在延大时的风采:“他是我们班最后入学的,入学没多久就当选了班长。

他的确具有领袖气质,很有凝聚力,有无穷的点子。后来我们得知他曾是县革委会副主任,让人突然感觉他层次很高,距离很远。”

“其实我还不算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申易。所以说没有申易,就没有后来的路遥。毕业后,按照惯例一般都回县里工作,但那时候《延河》杂志社正好要人,申易于是又把路遥推荐去了。”谷溪回忆。

80年代初,路遥与陕西省青年作家在一起(后排左一为路遥,左三为陈忠实,前排右一为贾平凹)

他们让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2015年2月28日,著名文学评论家刘茵在京去世,享年80岁。厚夫特别赶到北京参加了悼会:“刘茵曾在《当代》杂志工作多年,是路遥和我的恩人。”原来,1980年,被路遥视为挽回颜面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几乎被中国全部的知名刊物放弃后,最终被《当代》时任编辑刘茵呈给了主编秦兆阳,最终刊发。

“1978年到1980年,陕西籍作家莫伸、贾平凹、陈忠实、京夫都已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想而知,好强的路遥那时候没获奖心里有多憋屈。《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秋季发表之后,连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虽然前者排名靠后,但这篇小说为路遥树立了极大的自信心。”厚夫解释说。

独具慧眼的秦兆阳赏识了这部小说,并成就了路遥。1991年,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直言不讳地称秦兆阳是“中国当代的涅克拉索夫”,他写道:“坦率地说,在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1994年去世)。我曾 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为我的文学‘教父’。……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得知获奖的路遥甚至高声大喊:“我获奖了!”然而,路遥的创作路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后来的几次获奖,包括‘茅奖’,他再没有激动过。”诗人闻频见证。

事实上,从1979年历经三年三易其稿,艰难地翻越《人生》这座大山,到1986年《平凡的世界》一波三折,甚至数次被全盘否定,这其中,还有王维玲、谢望新、叶咏梅、李金玉等都成为路遥走向不平凡的贵人:

1982年,时任《小说季刊》主编王维玲反复要求路遥进京修改《人生》后,极力推荐给了《收获》,并很快得以发表,随之单行本也得以出版。路遥因此享誉文坛,1985年4月,36岁的路遥当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1986年,揣着《平》(第一部)等待识货之人的路遥,经历了两次退稿,在紧张中迎来了《花城》副主编谢望新,谢望新看完即敲定准备刊用,并计划把研讨会开到北京,向全社会推荐。与此同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青年编辑李金玉也在不懈坚持与艰难斡旋下,说服了领导,引进了版权。

可是,研讨会搞砸了,只有极少的人持肯定态度,甚至有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人生》作者之手。“路遥离开的那天北京下着大雪,在路上,我们有点‘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感觉。”作家白描回忆说。路遥在大雪纷飞中回到了西安,一头扎进了第二部的创作。1987年初,路遥应邀出访西德,提前进京的路遥在电车上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续广播”节目编辑叶咏梅不期而遇。老友简单寒暄后,路遥送给她一本《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谁知这个短暂的邂逅竟促成了《平》1988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功播出。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和李野墨回忆道:“我们播《平凡的世界》的时候特别有意思,第一部是成书,第二部是校样,第三部是手稿。这是我们有生以来头一回拿着手稿播长篇。”而路遥一边沉浸在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中,一边敦促自己做最后的冲刺。

1991年元旦,第三届“茅奖”公布,《平》不仅获奖,还名列第一。可惜此时路遥已经在第二部抄写的最后阶段,身体已经每况愈下。

“可以这样说,路遥能一路走来成为当代著名作家,与众多有名与无名的人的帮助分不开。”厚夫表示。

文|冯建龙


  更多精彩请扫下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 zuojiabao1985 

失去的岁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