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墨韵流香,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倡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校语墨文学社以“共读·共生·共情”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浸润人心的阅读活动,让经典文本与时代精神在校园中碰撞出绚烂火花,更以书香为纽带,让文字在共读、共研、共诵中绽放光彩,筑起师生共赴精神原乡的桥梁。
一、红楼一梦,声动千年
新课标、新教材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后,我校营造书香氛围,建设书香校园,提供阅读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致力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由教师引领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梳理内容脉络;打造班级图书角,定期开展“好书漂流”活动,拓宽阅读资源;成立文学社、举办读书分享会、书评征文等活动,激发阅读兴趣;还将阅读与写作、表演相结合,深化阅读体验,助力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材里赫尔曼.黑塞提倡青年人要阅读经典。《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教育部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不仅因其文学价值,更因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与社会洞察。文学社率先开启“整本书阅读计划”。第一个阶段化繁为简,先由指导老师带领梳理情节、人物关系和各部分的作用。这个过程采用初读、快读、视频导读、思维导图引读、分享式阅读……总体上对本书有大体的了解。期间采用线性引导阅读,一是以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由聚而散的命运。另外我们还从前五回的作用入手,从几个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入手,进而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第二个阶段是细读、深读,在阅读中随感批注,或有目标性的去读某部分。比如从人物的描写手法深入解读;从人物的命运入手对比阅读;从人物的描写中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背景陈设分析阅读;从人物衣着或社会风俗、诗词歌赋、传说……中研读,在细读中参考一些研究资料深入解读。第三个阶段融会贯通的实践,阅读后就某个部分开展辩论赛、书评写作、剧情表演等活动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素养、提升审美能力。
阳春3月,繁花盛开 ,文学社就景取题,以“花与人物命运”为主题走进《红楼梦》,师生交流、共同创作,以不同的感触写出了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3月下旬,就着语文学科周高二语文备课组的配音活动,文学社组织了“红楼配音秀”活动。文字跃然耳畔,声动传情,同学们化身书中人,用方言演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诙谐,以戏腔重现葬花吟的凄婉。当“寒塘渡鹤影”的空灵对白撞上“机关算尽太聪明”的权谋低语,古今之声在剧场交织,传统文学的肌理在声线中清晰可辨。
活动启心智,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不仅在于“读”,更在于“活”——让文字跃出纸面,化作可触摸、可参与的活动,真正启智润心。国家倡导的阅读实践,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学的思维与情感,感染其精神世界。一个人的热爱,一群人的光芒,语墨文学社具体可感的阅读模式感染了其他同学,个体的感悟升华成群体的能量。整本书阅读的终极意义,不只是考卷上分数的体现,更在那些被活动点燃的瞬间—— 当学生为贾府兴衰感叹,为宝黛落泪,为四“春”叹息时,经典已化作他们血脉的一部分。国家所推动的,正是这样一场静默而盛大的成长:活动启心智,阅读塑人格,感染传薪火,最终让青少年从经典中吸取营养,润泽人生。
二、寸草春晖,乡土情深
阅读的根脉,终要深扎于脚下的土地。为此文学社引进本土作家李光彪老师2025年1月出版的散文集《寸草晖》于共读中品味熟悉的乡土人情,感悟家乡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当我们捧起这本书,书页间流淌的乡愁与亲恩,瞬间唤醒了师生共同的文化记忆。全书分为三辑,分别聚焦于乡土风物、母亲形象和乡村记忆,以质朴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乡村画卷。第一辑“风物脸谱”以云南楚雄的山水、草木、民俗为背景,如《一朵鸡枞的契约》、《故乡册页》等,既描绘了自然的清新,也融入了人与土地的深厚情感。第二辑通过多篇散文,如《一碗情深》、《开满茶花的脚》等,刻画了一位坚韧、勤劳、充满生命力的母亲形象。在《开满茶花的脚》中,李光彪老师回忆母亲为了生计,徒步数十公里背柴卖盐,甚至在秋收时扛着沉重的稻谷去交公粮,展现了那个年代农村女性的顽强与伟大。这些文字不仅是对母亲的致敬,也是对一代人集体记忆的留存。第三辑“乡村胎记”多处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深情地记录了楚雄乡村的变迁与记忆,如《村口》里村口是乡村的象征性空间,承载着村民的迎来送往、悲欢离合。通过村口的变迁,折射出乡村社会结构的松动与人口流动的现实。《梦中的老院子》里老院子是家族记忆的容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土墙、木门、天井等乡村建筑元素,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带块石头进城》标题极具隐喻性,象征着乡村人进入城市后的身份认同困境。石头既是乡村的象征,也是作者在城市中维系乡土记忆的精神寄托。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这些散文提醒人们关注乡村文化的消逝与传承,思考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留乡土的精神根脉。这一辑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过去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未来的深刻思考,是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篇章。
4月20日下午,语墨文学社在学思楼114室开展了师生“共读乡土”主题朗诵会。社长李雨泉同学通过查找资料介绍了本土作家李光彪老师,并给大家分享了总体阅读感悟。之后师生依次朗诵了《寸草晖》里的相关篇目,马雪峰老师以沉稳的声线诠释《苦刺花的墓地》,张留云同学以清澈的嗓音演绎《衣服里的歌》,王俊杰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相菌欢》……那些关于土地、亲情与成长的文字,化作绵绵春雨,润湿了每一位聆听者的眼眶。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学对话,让阅读成为传承的仪式,更让“寸草之心”照见“三春之晖”。最后文学社指导教师马雪峰饱含深情地总结到:“我们的教室有琅琅书声,走廊有书香浮动,青春与经典相遇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读书日’最诗意的诠释。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在语墨文学社,我们正以阅读为砖瓦,构筑着人间最纯真的文学天堂。”
三、以读促行,书香永续
从古典名著到本土文学,从文字研读到声韵传情,文学社始终坚信:阅读不是孤灯独坐的苦旅,而是携手同行的奔赴。世界读书日的系列活动,既是对既往阅读足迹的梳理,更是对“全民阅读”的呼应——当同学能为黛玉的判词流下共情之泪,为家乡的文字泛起自豪之光,便是书香最好的传承。
书页开合处,春光正盛时。愿这一缕墨香,能在更多人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让每个日子都成为“读书日”,让每一次翻页都成为遇见世界的开始。
(禄丰一中语墨文学社 2025年4月 马雪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