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伯王志杰,1907 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乡香湾垚上村。这座坐落于关中平原腹地的村庄,不仅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承载地,更浸润着千年乡土的厚重底蕴 —— 村北依渭惠渠蜿蜒,扶老爷庙与青莲母庙的香火曾在此袅袅升腾;向南远眺,渭河如带、秦岭如屏,一派钟灵毓秀。在这样一方水土上,民风淳朴绵长,人才辈出。自祖父辈起,我们家族便在乡邻心中留有殷实富裕、颇具声望的印象,而大伯,更是在十里八乡间家喻户晓的 "大人物"。他一生为乡亲们办了无数善事,如今,我愿以笔墨为载体,追忆这位让后辈永远铭记的长辈。
大伯共有兄弟四人,各有人生华章,也各有岁月印记:
大伯王志杰,1907 年生,1959 年因病辞世。他的一生堪称 "创造奇迹的英雄",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至今仍是我们后辈前行的标杆。但凡熟知他的父老乡亲,提及大伯,无不竖起大拇指,满是敬重。大伯母布氏,性情温婉,持家有道,为人善良热忱,是大伯身后最坚实的支撑。
二伯王志文,1910 年生,1983 年离世。他性子朴实,一生勤勉不辍,待人格外谦和热忱。论起农活,他样样精通,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是远近闻名的 "种田能手"。二伯母李氏,贤淑温和,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三伯王志英,1917 年生,1992 年辞世。早年他在外从政,始终秉持随和豁达的品性,广结善缘,在政界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提起他,共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三伯母张氏,为人宽厚,待亲友、邻里皆真诚友善。
我的父亲王志秀,排行最幼,1919 年生,1977 年与世长辞。他自幼便显露出勤奋好学的特质,头脑聪慧明达。后来,他考入西安民星中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办学授课,以知识为灯,照亮了乡土学子的求学路。母亲穆氏,贤良坚韧,脸上总带着和蔼的笑容,是家中温暖的港湾。
值得一提的是,大妈、二妈、三妈与我的母亲,虽都是普通农村妇女,却有着同样善良的底色 —— 她们吃斋念佛,心怀慈悲,妯娌之间从未有过争执,始终和睦相处,将家风中的 "和" 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伯年少时便离开家乡闯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历经了无数坎坷。虽只拥有相当于如今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却对有知识的人满怀崇敬,对 "读书" 二字格外看重。当年父亲报考国立西安民星中学,大伯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全力支持,从物资到精神,无一不倾尽全力。他为人热情爽朗,憨厚中带着几分豪爽,做事既有魄力,又有担当,总能在复杂的事情中找到解决办法。他常对我们这些晚辈说:"长大了要好好读书,要知福、惜福,这样才能守住福气,更有福气。" 这句朴实的叮嘱,至今仍萦绕在我耳边。也正因这份才能与处事风格,大伯在邻里和同事间赢得了一致好评,大家都愿意与他相交、共事。
1935 年 8 月,大伯 28 岁那年,一件改变当地农田灌溉格局的大事悄然开启 —— 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宋子文实地勘察后,决定在渭河上游眉县魏家堡段修筑堰渠,定名 "渭惠渠"。这条渠肩负着灌溉眉县、扶风、杨凌、武功、兴平、咸阳等地二十七万亩农田的重任(据《武功县志》记载)。当时,武功县经过慎重推荐,选派大伯前往工程修建指挥部,负责武功段的工程建设。从图纸规划到现场施工,大伯始终坚守在一线,克服了物资短缺、天气恶劣等诸多困难,直至 1937 年(民国 26 年)工程顺利竣工。
渭惠渠通水后,政府又指派大伯负责县东南区域(即如今的普集街乡、薛固乡、小村镇)的渭惠渠支流水农田灌溉事务。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渭惠渠的 "斗长"—— 因农田灌溉需申请开通支渠水闸才能通水,大伯便是掌管这一关键环节的人。他对这份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责任心:为了不耽误百姓灌溉,平日里他总会定期巡查支渠,无论是渠道清淤还是堤坝修补,都做得一丝不苟;每当有人申请农田用水,他从不论对方是贫是富,始终一视同仁,公平分配水源。遇到家境困难的农户,他常会主动照顾 —— 要么免收水费,要么允许等粮食收获后再补交。
这份公道与热忱,让乡邻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大伯所管辖区域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地给大伯送来了一块牌匾,上面镌刻着 "关心水利事业,热心周到为民" 十二个大字。我小时候,还常能在大伯家大房的厅堂中央看到这块牌匾,红底金字,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透着庄重 —— 那是大伯一生中最辉煌、也最值得骄傲的时刻。
1938 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民国 27 年),大伯和大妈的女儿,也就是我们的大姐,降生了。大姐小名叫绸绸,大名叫王彩亮。大姐出生时,正是家里日子最红火的阶段:大伯当时仍在渭惠渠相关工作中忙碌,虽要统筹各项事务、协调千头万绪,却也正是事业顺遂之时。大姐的到来,像一缕阳光照进了这个大家庭,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 她是家族里第一个女孩子,聪慧又懂事,无论是长辈还是同辈,都对她格外疼爱,简直如 "掌上明珠" 一般。后来大姐曾跟她的小女儿雪侠回忆:"我有个幸福的童年,家里所有人都疼我,那时候,我就像个 ' 富贵人家的孩子 ',被爱围着。" 尤其是二伯、三伯和我的父亲,对大姐更是呵护备至,有好东西总先想着她。
可命运却在大姐十岁左右时,给了她一记重击 —— 一场感冒引发的并发症,影响了她一只眼睛的视力,这份缺憾,也给她此后的生活带来了终身的不便。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家里杀了羊,父亲总会第一时间把新鲜的羊肝和羊肉给大姐家送去,一边递过去一边念叨:"听说羊肝对眼睛好,让绸绸多吃点。" 那份朴实的牵挂,藏着长辈对晚辈最真挚的心疼。
大姐的一生,始终秉持着贤惠与慈善的品性。在我们王家,她与每一位亲人都相处得十分和睦,大家也都打心底里尊重大姐、喜欢大姐。出嫁后,姐夫祝尚杰同样是个优秀的人,夫妻俩相互扶持,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和和美美。可天有不测风云,姐夫突然因病去世,这个原本热闹兴旺的家庭,瞬间被阴霾笼罩。为了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大姐默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 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缝补浆洗,既要操心孩子们的温饱,又要顾及他们的教育。我们这些亲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大姐从未抱怨过一句,始终以乐观坚韧的心态面对生活。她宅心仁厚,对孩子们关怀备至,与邻里相处时也总是谦和友善,即便别人有过错,她也能以宽容之心相待。难怪大家都说,"这才是名门望族教出来的孩子,有气度,有担当"。姐夫去世后,大姐与大儿子一起撑起了整个家,一步步把孩子们拉扯大,让这个家重新有了生机。
说到姐夫祝尚杰,他的一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通信兵,在战场上,他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家国。复员后,他回到家乡祝家尧村,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一心一意为村民谋福利。原陕西作协党组书记雷涛先生,提起姐夫时总赞不绝口 —— 年轻时,雷涛先生曾与姐夫短暂共事,在姐夫所在的党支部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回忆说,姐夫是个 "值得敬重、有能力的好人",做事踏实,待人真诚,心里始终装着乡亲们。
姐夫生前珍藏着数百张部队时期的黑白旧照片,那是他军旅岁月最珍贵的印记。照片里,有他与战友们的单人照、多人合影:有人持枪而立,眼神坚定;有人背枪并肩,笑容爽朗;还有人围坐于地,畅谈未来。朴素的军装衬着挺拔的身姿,每一张照片里都透着军人的洒脱与英气,藏着他们为国奉献的赤诚与家国情怀。可惜的是,这份珍贵的记忆,却在多年前被孩子们无意间损毁了 —— 当时孩子们年纪小,不懂这些照片的意义,只觉得 "爸爸不在了,这些叔叔们也不认识",便在蒸过年馍时,把照片放进了火炉里。小外甥女和她大哥亲眼看着熊熊烈火将那些照片烧成灰烬,如今想来,仍让人满心遗憾。要是当时能好好保存,这些照片或许能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见证。
大姐在世时,家里一直珍藏着一个软布封面的老册子。册子的边角被时光磨得圆润,纸页也泛着陈旧的黄色,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破损,但册子里的毛笔字却依旧工工整整,一笔一画都清晰可辨。这本册子,是《武功县薛固乡土地登记申请书》,上面详细记录着五六十年前,姐夫任村支书时,为乡亲们办理土地登记的相关事宜 —— 姓名、日期、土地登记的缘由与用途,每一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本薄薄的册子,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见证了姐夫履职尽责、为乡亲们奔波忙碌的岁月。那些年,姐夫为村民解决了无数难题,从邻里纠纷到农田灌溉,从房屋修缮到孩子上学,他总是有求必应。即便过了很多年,村里的老人们看到姐夫的孩子们,仍会由衷地提起姐夫:"你爸是个好书记啊,当年多亏了他!"
在担任村支书的那些年里,姐夫为村民办了太多实事好事:修水渠、建学校、帮困难户找生计...... 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正因如此,常有战友来家里做客,与姐夫聊聊家常、忆忆往昔;乡亲们只要提起 "祝尚杰" 这个名字,也都赞不绝口。姐夫去世时,葬礼办得十分隆重 —— 方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送别,部队的老战友也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只为送这位老战友、好书记最后一程。这份荣耀,是姐夫一生与人为善、用心做事换来的,也是乡亲们对他最大的认可。
姐夫与大姐共育有五个子女:大儿子辩论、大女儿雪泥、二儿子论峰、二女儿雪玲、小女儿雪侠。如今,五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平安喜乐。其中,小女儿雪侠的经历尤为让人佩服 —— 她先是接了家里人的班,在老国企工作,后来又勇敢地 "下海" 创业,投身社会力量办学,靠着自己的努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她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选择 "北漂",在中国作协系统工作,一干就是 18 年。大姐曾说:"雪侠身上有股开拓和奋斗的劲儿,像你大伯当年闯天下的样子,也像你爸当年参军、当书记时的担当。" 祝家尧村那些当过兵的老人也记得,当年见过姐夫胸前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面写着 "中国人民志愿军",别提多威武了。或许正是大伯与姐夫的精神影响,孩子们都养成了自力更生的品性,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2021 年 7 月 5 日,大伯唯一的亲生女儿、我们的大姐,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 84 岁。她走时,留下了一个和睦兴旺的大家族 —— 这正是大伯一生期盼的 "人丁兴旺"。大伯没有亲生儿子,二哥幸民(原名王计民)是二伯的孩子,后来过继给了大伯。二哥 1944 年出生,曾在陕西省水电工程队工作,2005 年不幸去世。大姐与二哥的感情格外深厚,小时候,大姐的背上总背着这个弟弟,走到哪儿带到哪儿,那份姐弟情,成了两人心中最温暖的回忆。大姐与我的母亲也格外投缘,每次回娘家,她总喜欢到我家坐一坐,和母亲聊上半天家常,从家长里短到子女琐事,总有说不完的贴心话。也正因这份情谊,我们两家的关系,在父辈的影响下,一直十分亲近。
我的大伯 1959 年因病去世,享年 52 岁;大妈也在五十多岁时离开了我们。如今,大伯已经离开我们 66 年了,可岁月从未冲淡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记 —— 他明辨是非的原则、待人诚恳的态度、艰苦朴素的作风、勤俭持家的智慧、睦邻友爱的善意,还有那份憨厚正直、以慈善为本的家风,早已成为我们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品质,如同明灯,始终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为家族争光,为国家出力。
每当想起大伯和父辈们,我心中总会涌起万千感慨。是他们用精神滋养了我们,让我们后辈能光明磊落做人、认真踏实做事;也是这份品格,成了我们家族的 "底气",让家族得以人丁兴旺、家运昌隆。如今,我们王家大家族已有 123 口人,大姐家因五个子女及其子孙后代,也有了三十多口人。大姐去世前,家里已有十个孙子、十三个重孙子。看着这热闹兴旺的景象,我想,这便是对大伯最好的告慰 —— 他当年期盼的一切,如今都已成真。
在我年少时,大伯就为我和家族的孩子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我的父亲、二伯、三伯,也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 "优秀者"。如今,最亲近的长辈们都已离我们而去,可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与大爱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我们这些后辈的心里,成为了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家族的子孙后代,始终保持着勤劳勇敢的品性、热爱生活的态度、朴实无华的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做事、努力生活。我们的家风,从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 —— 每一个子孙,都没有丢掉这份 "本真"。
大伯,请您放心:是您和父辈们的善良与大爱,为家族积攒了福报;在您的精神指引与护佑下,我们的大家族一定会蒸蒸日上,孩子们都会平安喜乐,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后,想由衷地感谢父辈们的加持与厚爱,也希望大伯和那些已经离世的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安好。你们的精神与品格,永远是王家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会永远激励着我们一路向前!
大伯,您所期盼的 "家族兴旺",如今早已成真;您的故事,我们会一代代讲下去;您的精神,我们会一代代传下去。
大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备注:本文中关于大伯、大姐、姐夫及家中长辈的故事,由王普选执笔撰写;大姐家孩子们的相关故事及细节修改完善,由外甥女祝雪侠补充完成,最终共同定稿,故联合署名。
2025 年 9 月 12 日
作者简介:王普选,1954 年生于陕西省武功县香湾壵上村,大专文化程度。1971 年参加工作,197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杨陵粮站副主任、杨陵区工人文化宫主任,2014 年正式退休。工作期间,他始终兢兢业业,实绩突出,先后荣获 "咸阳市劳动模范"" 陕西省财贸系统优秀工作者 ""陕西省优秀文化宫俱乐部主任" 等荣誉称号。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在《西部印刷》杂志发表论文 5 篇,其中 1 篇荣获陕西省印刷协会 2005 年度优秀论文奖。生活中,他酷爱阅读,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与学习的热情,用自身行动诠释着 "活到老、学到老" 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