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关注争鸣

我国创意产业为何多拾人牙慧恶习

核心提示:我国创意产业为何多拾人牙慧恶习 ■张卫斌 近日复旦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却因校庆形象片被指抄袭自东京大学宣传片而蒙上一层阴影。据澎湃新闻报道,该校宣传部负责人、宣传片制片人坦陈,因题材类似,摄制团队比较多地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我国创意产业为何多拾人牙慧恶习
■张卫斌   

  近日复旦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却因校庆形象片被指抄袭自东京大学宣传片而蒙上一层阴影。据澎湃新闻报道,该校宣传部负责人、宣传片制片人坦陈,因题材类似,摄制团队比较多地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未曾料到,该校随后推出的新版宣传片,又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宣传片。围绕复旦校庆宣传片的争议,目前仍在继续发酵。
  一部校庆形象片掀起巨大舆论波澜,这恐怕让复旦校方大感意外。从复旦校方一开始的回应,也可看出校方低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和影响程度。这或者与复旦大学的影响力有关。作为百年高校,复旦桃李遍天下,各行各业都有杰出校友。别的不说,复旦大学在传媒领域的毕业生就有不少。据悉有过统计,10年前,上海的媒体中七成以上的人都是复旦毕业生。如日前上海一家媒体采访复旦校方,就被网友指责是为复旦“洗地”。
  但也不必过于夸大这点。不少高校宣传片一经推出,也是备受舆论关注。如北大的招生宣传片,一度就被人拿来和耶鲁大学的宣传片进行比较。这是因为,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检索比对的成本大为降低,而一旦被人发现涉嫌抄袭,就容易演变成为一桩公共话题。如前几年电视上播放的以高铁为主题的动画《高铁侠》,被人指出抄袭自日本动画《铁胆火车侠》,而且逐帧进行了对比,其相似度让人哑口无言。复旦两部形象片被指涉嫌抄袭,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这种“亏”。
  在这年头,抄袭渐渐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情。问题在于,复旦形象片的制作者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学校自然不愿意做这种自毁形象的事情,只不过,作为校庆活动的组成部分,形象片制作可能只是校方筹备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当形象片制作完成,学校有关负责人审看片子时,大概不会认真追问相关细节。因此,一旦制作者进行模仿、抄袭,学校有关负责人恐怕也难以发现问题所在。
  这不是为复旦校方辩护。而是想强调,发生抄袭风波,校方固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真诚回应舆论质疑,但更重要的是,应当追问这种自毁形象的抄袭行为何以发生。在这方面,制作团队自身的水平问题当是首要因素。不过也应看到,这种不严谨的创作态度,乃至于肆无忌惮的抄袭行为,自有其时代因素和现实背景。
  国内的机构形象设计活动,大约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国外引进。具体来讲,学习的是来自日本、美国的CIS(企业识别系统),其中以视觉识别(VI)更易复制而被许多企业导入。那时候的广告公司,到企业去拉拢生意,动辄大谈这套东西,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又多数没有自己的创意。一些广告公司在设计企业标识时,不过是把国外企业标识拿来进行简单模仿。如今从许多国内企业的形象设计中,还可看到这种模仿、抄袭的痕迹。
  任何创新都需要借鉴先进经验,这原本无可厚非。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简单模仿阶段,从复旦形象片风波看,国内的创意产业仍然普遍存在拾人牙慧的恶习。复旦推出的第一部形象片,故事可能是自己的,但拍摄技巧、桥段、场景,却有着浓厚的模仿痕迹。这部形象片即便不是外包制作,也可断定其深受这种恶习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不过脑的习惯性模仿行为,导致复旦陷入了目前这场形象危机。
  从这点来看,复旦形象片涉嫌抄袭,并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的事情,也不光是复旦一所高校的问题。从这起抄袭风波,除了复旦校方应深刻反省外,还值得检讨的是,如何才能从机制上杜绝抄袭、鼓励创意,推动国内创意产业走上创新之路。中国要在世界上树立自身形象、输出自己的创意文化,这个坎一定要迈过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